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35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1-16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4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一) 关于“大学校长”的已有研究 | 第16-19页 |
(二) 关于“民国时期大学校长治校”的已有研究 | 第19-21页 |
(三) 关于“抗战时期大学校长治校”的已有研究 | 第21-28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8-32页 |
(一) 选题的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二) 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研究贡献 | 第32-35页 |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32-33页 |
(二) 研究的贡献 | 第33-35页 |
第一章 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与大学掌舵人 | 第35-65页 |
一、抗战前后的国立大学 | 第35-46页 |
(一) 抗战前建立的国立大学 | 第37-41页 |
(二) 抗战后建立的国立大学 | 第41-45页 |
(三) 关于“民国五大学” | 第45-46页 |
二、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校长 | 第46-57页 |
(一) 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任职的概况 | 第46-52页 |
(二) “大学的危难”与“校长的挑战” | 第52-57页 |
三、抗战时期国立大学校长的角色:掌舵人 | 第57-64页 |
(一) 大学校长角色论 | 第57-61页 |
(二) 抗战时期国立大学的“掌舵人” | 第61-64页 |
四、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二章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生存:“战时需做平时看” | 第65-109页 |
一、国立大学发展的基本问题 | 第65-78页 |
(一) 抗战前国立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 第65-67页 |
(二) 抗战初期关于高等教育方针的争论过程 | 第67-73页 |
(三) 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与大学办学经费 | 第73-78页 |
二、国立大学内迁的共同选择 | 第78-99页 |
(一) 抗战时期国立大学内迁总况 | 第78-81页 |
(二) 内迁中校长们的“各展其能” | 第81-93页 |
(三) 大学内迁选择的双重意义 | 第93-99页 |
三、国立大学办学宗旨的确立 | 第99-106页 |
(一) “国家文化之中心”与大学“教化”功能 | 第100-101页 |
(二) 教育救国观 | 第101-102页 |
(三) “全面抗战论”与“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 第102-104页 |
(四) “学术救国”之责任 | 第104-105页 |
(五) 大学“国立化”与“现代化” | 第105页 |
(六) 患难中的大学认同 | 第105-106页 |
四、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三章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发展:“炸弹下长大” | 第109-159页 |
一、校长与国立大学教师的发展 | 第110-129页 |
(一) 大学教师的聘用 | 第110-115页 |
(二) 大学教师的待遇和激励 | 第115-117页 |
(三) 大学教师的发展 | 第117-124页 |
(四)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教授治校” | 第124-129页 |
二、校长与国立大学学生的发展 | 第129-156页 |
(一) 严格选拔和考试 | 第130-132页 |
(二) 通才教育 | 第132-146页 |
(三) 办学条件与学术风气建设 | 第146-152页 |
(四) 以生为本与学生自治 | 第152-156页 |
三、小结 | 第156-159页 |
第四章 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提升:“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 第159-181页 |
一、国立大学校长文化观的养成 | 第159-163页 |
(一) 中西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 | 第159-162页 |
(二) 抗战时期特殊背景的催化 | 第162-163页 |
二、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文化 | 第163-173页 |
(一) 科学民主的文化 | 第164-166页 |
(二) 爱国进步的文化 | 第166-169页 |
(三) 团结乐观的文化 | 第169-173页 |
三、校长与国立大学的精神和校训 | 第173-177页 |
(一) 抗战时期国立大学的精神 | 第173-175页 |
(二) 抗战时期国立大学的校训 | 第175-177页 |
四、校长与国立大学的教风学风 | 第177-179页 |
五、小结 | 第179-181页 |
结论 | 第181-193页 |
一、关于大学校长的索质与遴选 | 第181-187页 |
二、关于大学的文化与大学的使命 | 第187-188页 |
三、关于大学的发展与外部关系 | 第188-190页 |
四、关于“大学校长领导力”的诠释 | 第190-192页 |
五、余论 | 第192-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11页 |
一、史料 | 第193-195页 |
二、专著 | 第195-201页 |
三、学术论文 | 第201-207页 |
四、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料 | 第207-209页 |
五、英文文献 | 第209-2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211-213页 |
致谢 | 第213-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