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4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核心概念 | 第12-2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日本大学“诺贝尔奖井喷现象” | 第12-16页 |
二、 核心概念:大学创新能力 | 第16-22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2-34页 |
一、 文献综述的基本思路 | 第22页 |
二、 关于日本大学创新能力的主要研究 | 第22-3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 | 第34-37页 |
一、 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 | 第34-35页 |
二、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35-3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37-41页 |
一、 研究的方法论 | 第37页 |
二、 研究的方法策略 | 第37-41页 |
第五节 研究价值 | 第41-43页 |
第一章 日本国立大学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43-88页 |
第一节 日本国立大学制度建立的时代背景 | 第43-47页 |
一、 日本国立大学制度建立的国际背景 | 第43-44页 |
二、 日本国立大学制度建立的国内背景 | 第44-47页 |
第二节 日本国立大学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 第47-70页 |
一、 日本国立大学制度的创建时期:1877—1917年 | 第47-53页 |
二、 日本国立大学制度的自立时期:1918—1945年 | 第53-55页 |
三、 日本国立大学制度的重建时期:1946—2003年 | 第55-61页 |
四、 日本国立大学制度的超越时期:2004年—现在 | 第61-70页 |
第三节 日本国立大学组织转型案例 | 第70-82页 |
一、 东京大学的组织转型之路 | 第70-77页 |
二、 京都大学的组织转型之路 | 第77-82页 |
第四节 日本国立大学制度改革的基本特征 | 第82-88页 |
一、 日本国立大学形成多重结构化的学术组织体系 | 第82-83页 |
二、 日本国立大学形成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的治理逻辑 | 第83-84页 |
三、 日本国立大学形成育人的理性主义与办学的实用主义双重信念 | 第84-88页 |
第二章 日本国立大学创新能力的外部动力机制 | 第88-177页 |
第一节 教育审议会制度 | 第88-102页 |
一、 宪政背景下的日本审议会制度 | 第88-90页 |
二、 日本教育审议会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90-93页 |
三、 日本教育审议会制度的运行机制及其主要特点 | 第93-97页 |
四、 审议会制度对大学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 | 第97-102页 |
第二节 财政制度 | 第102-117页 |
一、 日本国立大学财政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102-104页 |
二、 日本国立大学财政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104-113页 |
三、 案例:白川英树利用教官积算校费取得重要发现 | 第113-115页 |
四、 财政制度对大学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 | 第115-117页 |
第三节 “科研费”制度 | 第117-138页 |
一、 日本大学科研经费体系中的“科研费”制度 | 第117-120页 |
二、 日本大学“科研费”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20-129页 |
三、 案例: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组织转型与“科研费”制度 | 第129-133页 |
四、 “科研费”制度对大学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 | 第133-138页 |
第四节 产学合作机制 | 第138-153页 |
一、 产学合作机制的基本内涵 | 第138-139页 |
二、 日本产学合作机制的历史嬗变 | 第139-148页 |
三、 案例:重视知识早期应用的铃木偶联反应 | 第148-150页 |
四、 产学合作机制对大学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 | 第150-153页 |
第五节 科研定位战略 | 第153-167页 |
一、 大学科研定位战略的基本内涵 | 第153-157页 |
二、 日本大学科研定位“巴斯德象限”取向的历史发展 | 第157-159页 |
三、 日本大学科研定位“巴斯德象限”取向的历史成因 | 第159-163页 |
四、 案例:导电性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研究 | 第163-164页 |
五、 科研定位战略对大学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 | 第164-167页 |
第六节 学会组织 | 第167-177页 |
一、 学会组织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 | 第167-170页 |
二、 日本学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以日本物理学会为案例 | 第170-173页 |
三、 学会组织对大学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 | 第173-177页 |
第三章 日本国立大学创新能力的内部动力机制 | 第177-291页 |
第一节 治理机制 | 第177-194页 |
一、 大学治理机制的内涵与流变 | 第177-179页 |
二、 日本大学治理机制的历史变革 | 第179-189页 |
三、 治理机制设计对大学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 | 第189-194页 |
第二节 讲座制 | 第194-214页 |
一、 大学讲座制的源与流 | 第194-198页 |
二、 日本国立大学讲座制的历史演进 | 第198-203页 |
三、 讲座制人才培养案例:以野依良治的受教育与被识别为例 | 第203-209页 |
四、 讲座制对大学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 | 第209-214页 |
第三节 教学机制 | 第214-226页 |
一、 教学机制的基本内涵 | 第214-215页 |
二、 日本大学教学机制的历史演变 | 第215-218页 |
三、 具有日本特点的教学机制案例 | 第218-223页 |
四、 教学机制对师生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 | 第223-226页 |
第四节 教养教育制度 | 第226-250页 |
一、 日本大学教养教育形成之源 | 第226-229页 |
二、 日本大学教养教育制度的历史推演 | 第229-240页 |
三、 科学教养案例:福井谦一运用物理学方法解决化学难题 | 第240-246页 |
四、 教养教育制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 | 第246-250页 |
第五节 学科建设战略 | 第250-261页 |
一、 学科和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 | 第250-252页 |
二、 日本大学教授层面学科建设战略:以物理学学科为案例 | 第252-259页 |
三、 日本大学学科建设战略与大学创新能力 | 第259-261页 |
第六节 国际化战略 | 第261-279页 |
一、 大学国际化的内涵与日本大学国际化战略 | 第261-262页 |
二、 日本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历史演化 | 第262-270页 |
三、 国际化进程中追赶战略案例:白川英树的国际合作研究 | 第270-272页 |
四、 国际化进程中建设自我国际中心案例:小柴昌俊的国际项目研究 | 第272-275页 |
五、 国际化战略对大学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 | 第275-279页 |
第七节 大学文化发展逻辑 | 第279-291页 |
一、 作为世界文化一极的日本文化及其大学文化 | 第280-281页 |
二、 日本大学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 | 第281-284页 |
三、 日本大学文化发展逻辑的生成动力 | 第284-287页 |
四、 大学文化发展逻辑对大学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 | 第287-291页 |
第四章 日本国立大学创新能力内外部动力机制的统合 | 第291-301页 |
一、 日本国立大学创新能力内外部动力机制建构的基本特征 | 第291-294页 |
二、 日本国立大学创新能力动力机制形成的组织要素 | 第294-296页 |
三、 日本国立大学创新能力动力机制形成的权力要素 | 第296-297页 |
四、 日本国立大学创新能力动力机制形成的信念要素 | 第297-299页 |
五、 日本国立大学创新能力动力机制形成的历史局限性 | 第299-301页 |
参考文献 | 第301-3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310-311页 |
致谢 | 第311-3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