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段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22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0-13页 |
|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16页 |
| ·研究的思路方法 | 第13-15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16页 |
| ·增生型造山带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基础地质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46页 |
|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 第23-29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3-24页 |
| ·构造演化 | 第24-29页 |
| ·地层 | 第29-39页 |
| ·羌南增生杂岩带 | 第29-37页 |
| ·羌北扬子型地层区 | 第37-38页 |
| ·新生界 | 第38-39页 |
| ·岩浆岩 | 第39-43页 |
| ·侵入岩 | 第40-41页 |
| ·火山岩 | 第41-42页 |
| ·脉岩 | 第42-43页 |
| ·变质岩 | 第43-44页 |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44-46页 |
| 3. 南羌塘增生杂岩带构造变形 | 第46-105页 |
| ·增生杂岩的构造样式 | 第46-73页 |
| ·蓝岭高压变质杂岩 | 第50-54页 |
| ·角木日蛇绿杂岩 | 第54-56页 |
| ·塔石山浅变质碎屑岩 | 第56-59页 |
| ·塔石山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 | 第59-60页 |
| ·玛依岗日浅变质复理石 | 第60-67页 |
| ·中二叠统碳酸盐岩 | 第67-69页 |
| ·中奥陶世玄武岩—三叠纪结晶灰岩 | 第69-73页 |
| ·变形变质作用的关系 | 第73-105页 |
| ·变形变质序列 | 第73-92页 |
| ·变形、变质作用的定量化 | 第92-102页 |
| ·变质变形作用的年代 | 第102-105页 |
| 4. 北羌塘地块变形 | 第105-118页 |
| ·上二叠统-中三叠统变形样式 | 第106-112页 |
| ·叠加褶皱构造特征 | 第107页 |
| ·褶皱及相关断裂的构造特征 | 第107-108页 |
| ·逆冲断层带构造特征 | 第108-111页 |
| ·逆冲断层的形成时代 | 第111-112页 |
| ·褶皱与逆冲断层的关系 | 第112页 |
| ·新生代构造层变形 | 第112-118页 |
| ·中新统-下上新统的构造变形 | 第113-115页 |
| ·更新世以来的变形 | 第115-118页 |
| 5.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构造演化 | 第118-129页 |
| ·增生杂岩的大地构造意义 | 第118-121页 |
| ·变质核杂岩模式的质疑 | 第119-120页 |
|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东西向延伸 | 第120-121页 |
| ·印支期增生杂岩的形成过程 | 第121-124页 |
| ·增生杂岩的演化模式 | 第121-122页 |
| ·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 | 第122-124页 |
| ·燕山晚期构造变形 | 第124页 |
| ·新生代构造阶段划分 | 第124-129页 |
| 6.增生杂岩的俯冲—折返过程 | 第129-158页 |
| ·年代学证据 | 第130-132页 |
| ·矿物学证据 | 第132-135页 |
| ·构造样式的证据 | 第135-136页 |
| ·俯冲—折返的 P-T-t 过程 | 第136-158页 |
| 7. 结论 | 第158-160页 |
| 致谢 | 第160-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2-168页 |
| 附录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