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动力学论文

双层介质水位升降与空气流相互作用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研究背景第14-15页
   ·研究现状第15-20页
     ·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5-18页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8-20页
   ·技术路线第20-21页
   ·论文结构安排第21-22页
第2章 材料设备和实验方法第22-38页
   ·砂料基本特征第22-26页
     ·选材第22-23页
     ·粒径级配特征第23-24页
     ·渗透性第24-26页
   ·砂土水分特征曲线第26-31页
     ·测定细砂水分特征曲线的压力膜仪法第26-27页
     ·测定粗砂水分特征曲线的逐步排水法第27-29页
     ·水分特征曲线的经验公式第29-31页
   ·实验装置和观测仪器第31-34页
     ·砂柱的组装第31-32页
     ·供排水装置第32页
     ·水压和气压传感器第32-34页
   ·实验方案第34-38页
     ·实验批次第34页
     ·排水实验步骤第34-36页
     ·注水实验步骤第36页
     ·空腔实验第36-37页
     ·需要说明的问题第37-38页
第3章 排水实验的真空阻滞效应第38-55页
   ·实验批次的对比意义第38页
   ·包气带真空度的变化规律第38-45页
     ·包气带真空度的物理含义第38-39页
     ·真空度变化曲线第39-41页
     ·累计进气量的分析计算第41-45页
   ·排水量及其变化特征第45-50页
     ·均质砂柱排水过程分析第45-46页
     ·非均质砂柱累计排水量变化曲线第46-47页
     ·砂柱水位变化曲线的重建第47-50页
   ·包气带真空对砂柱释水的阻滞作用第50-52页
     ·前期排水速率与真空度的关系第50-51页
     ·排水半衰期的滞后程度第51-52页
     ·真空阻滞效应与盖层厚度的关系第52页
   ·空腔排水实验分析第52-54页
     ·真空度和水位面的变化第52-53页
     ·空气流分析第53-54页
   ·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注水实验及其与排水实验的对比第55-68页
   ·对比实验批次第55页
   ·注水实验结果第55-63页
     ·包气带气压变化曲线第55-56页
     ·累计注水量及水位变化第56-60页
     ·累计排气量的分析计算第60-63页
   ·注水过程与排水过程的对比第63-66页
     ·包气带气压的最大变幅第63-65页
     ·水位变化曲线的对比第65-66页
   ·注排水过程非对称性的成因第66-67页
   ·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实验过程的动力学解释和二相流数值模拟第68-91页
   ·概述第68-69页
   ·简化动力学模型第69-79页
     ·基本假设第69页
     ·水流方程的推导第69-70页
     ·气流方程的推导第70-71页
     ·求解方法第71-72页
     ·实验参数识别分析第72-74页
     ·排水实验动力学模型及其特征第74-79页
   ·砂柱水-气二相流的数值模拟第79-90页
     ·水-气二相流的数学描述第79-80页
     ·基于 COMSOL 的数值模拟方法第80-83页
     ·水气二相流方程的改写第83-84页
     ·COMSOL 案例参数的修改第84-86页
     ·排水实验 COMSOL 模型第86-87页
     ·模拟结果及存在的问题第87-90页
   ·小结第90-91页
第6章 结论和建议第91-94页
   ·主要结论第91-92页
   ·建议第92-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1页
附录 I 排水实验数据表(初始水头差 40cm)第101-105页
附录 II 排水实验数据表(初始水头差 30cm)第105-109页
附录 III 注水实验数据表第109-111页
附录 IV 空腔实验数据表(初始水头差 30cm)第111-112页
作者简介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低碳土地利用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下一篇: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段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