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扑建筑创作方法与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3-15页 |
第2章 建筑拓扑化的理论基础 | 第15-29页 |
·拓扑几何的数学解析 | 第15-22页 |
·拓扑学简介 | 第15页 |
·拓扑学空间观及其主要研究对象 | 第15-19页 |
·拓扑变形的基本内容解析 | 第19-22页 |
·哲学依据-德勒兹哲学解读 | 第22-25页 |
·《差异与重复》-断裂的时间与“异质性”的存在 | 第22-23页 |
·《褶子》-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 第23-25页 |
·科学背景-基础学科对建筑观的影响 | 第25-29页 |
·几何学对建筑观影响 | 第25-26页 |
·复杂性科学对建筑观的影响 | 第26-27页 |
·颠覆的时空观对建筑观的影响 | 第27-29页 |
第3章 建筑设计中的拓扑策略与方法解析 | 第29-57页 |
·图解建筑-拓扑原型转译 | 第30-38页 |
·莫比乌斯环图解转译 | 第30-33页 |
·克莱因瓶图解转译 | 第33-35页 |
·三叶纽结图解转译 | 第35-38页 |
·折叠建筑-无机折叠和有机折叠 | 第38-45页 |
·无机折叠 | 第39-42页 |
·有机折叠 | 第42-45页 |
·地形建筑-场域折叠与网络叠置 | 第45-51页 |
·场域折叠 | 第45-48页 |
·网络叠置 | 第48-51页 |
·动画建筑-平滑混合与动态形式 | 第51-55页 |
·平滑混合与动态形式 | 第51-55页 |
·实践案例中的拓扑策略与方法归纳 | 第55-57页 |
第4章 拓扑建筑生成机制与特性研究 | 第57-84页 |
·拓扑建筑的生成机制 | 第57-78页 |
·要素分析 | 第59-62页 |
·系统整合 | 第62-76页 |
·结构操控 | 第76-77页 |
·数字建造 | 第77-78页 |
·拓扑建筑的整体思维 | 第78-82页 |
·现代与传统的延续与异质 | 第79-80页 |
·城市界面的统一与多样 | 第80页 |
·建筑界面的消解与景观体系的连续 | 第80-81页 |
·内与外的连续 | 第81页 |
·空间的无层级性 | 第81-82页 |
·拓扑建筑的审美意识与时间意识 | 第82-84页 |
·拓扑思想的建筑美学-褶皱美学 | 第82-83页 |
·永恒的瓦解-拓扑学的时间意识 | 第83页 |
·拓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与“易” | 第83-8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4-87页 |
·折叠与平滑的操作策略 | 第84-86页 |
·走向生成与整合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