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1 绪论 | 第6-11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6-7页 |
·金融的重要地位 | 第6页 |
·农村合作金融的支农主力军作用 | 第6-7页 |
·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要求 | 第7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7-9页 |
·研究思路 | 第7-8页 |
·研究方法 | 第8页 |
·研究的技术路径 | 第8-9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9页 |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9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9-11页 |
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关于金融风险的理论解释 | 第11-12页 |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11页 |
·货币主义的解释 | 第11页 |
·信息经济学的解释 | 第11-12页 |
·金融不稳定理论 | 第12页 |
·关于农村合作金融风险成因和类别的研究 | 第12-13页 |
·关于农村合作金融风险防范的研究 | 第13-15页 |
3 理论研究框架 | 第15-2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农村合作金融的界定 | 第15页 |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模式 | 第15-16页 |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经营现状 | 第16-17页 |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的成因 | 第17-20页 |
·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脆弱性 | 第17-18页 |
·农村市场化制度建设落后 | 第18-19页 |
·农村信息不对称严重 | 第19页 |
·农村法制环境不佳 | 第19-20页 |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主要风险类别及生成机理 | 第20-26页 |
·信用风险 | 第20-21页 |
·流动性风险 | 第21-23页 |
·市场风险 | 第23-24页 |
·操作风险 | 第24页 |
·竞争风险 | 第24-26页 |
4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风险测度-以扬州市为例 | 第26-41页 |
·农村合作金融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的选择 | 第26-31页 |
·国外金融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 第26页 |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 第26-31页 |
·扬州市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的测度 | 第31-41页 |
·风险测度过程 | 第33-37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模型的不足之处 | 第39-41页 |
5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 第41-46页 |
·实证研究的结论 | 第41页 |
·对策建议 | 第41-46页 |
·深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产权改革 | 第41-42页 |
·建立健全内部组织,完善内控制度,促进科学化经营 | 第42-43页 |
·创新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形式,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43-44页 |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规范竞争,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 第44页 |
·完善外部控制环境,引导和监督农村合作金融健康发展 | 第44-4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旳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