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2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7-10页 |
(一)、信访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页 |
(二)、信访功能不断变革的研究 | 第8-9页 |
(三) 信访历史发展的沿革研究 | 第9-10页 |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0-1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第二章、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信访及特征 | 第12-17页 |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信访及特征 | 第12-14页 |
(一) 计划经济时期的信访工作 | 第12-13页 |
(二) 计划经济时期的信访工作特征 | 第13-14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信访及其特征 | 第14-17页 |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信访工作 | 第14-15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信访工作的特征 | 第15-17页 |
第三章、社会转型期辽宁信访的基本特征 | 第17-24页 |
一、辽宁信访案件的基本类型 | 第17-19页 |
(一) 企业改制方面的集体访 | 第17-18页 |
(二) 工资社保方面的集体访 | 第18页 |
(三) 房屋拆迁方面的集体访 | 第18页 |
(四) 农村土地征用方面的集体访 | 第18-19页 |
二、辽宁信访的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一) 内容多数集中在生存问题 | 第19页 |
(二) 信访主体与单位制存在较深的纠葛 | 第19-20页 |
(三) 产业工人的上访较其他地区规模更大 | 第20页 |
(四) 地区的越级上访和激访行为多 | 第20页 |
(五) 涉法的案件增多 | 第20-21页 |
(六) 上访主体主要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利益受损群体 | 第21页 |
三、辽宁信访形成的因素分析 | 第21-24页 |
(一) 经济发展的滞后 | 第21-22页 |
(二) 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 第22页 |
(三) 更为深刻的单位制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四章、信访制度及其功效的个案研究 | 第24-29页 |
一、信访作为体制洞的补充 | 第24-27页 |
(一) 制度真空:某些原有制度已消失,新制度尚未产生 | 第24-25页 |
(二) 制度真空:某些原有制度消失,新制度产生但是运行无效 | 第25-26页 |
(三) 某些原有制度存在,新制度尚未产生的制度运行失灵 | 第26-27页 |
二、信访作为利益诉求的渠道 | 第27-28页 |
三、信访作为连结国家和人民的纽带而存在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