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文献的综述 | 第10-11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安全保障义务之基本范畴 | 第12-17页 |
一、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界定和特征 | 第12-13页 |
(一) 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界定 | 第12页 |
(二) 安全保障义务的特征 | 第12-13页 |
二、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 | 第13-14页 |
三、安全保障义务的适用范围 | 第14-15页 |
(一) 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主体 | 第14-15页 |
(二) 安全保障义务的保护对象 | 第15页 |
(三) 安全保障义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 | 第15页 |
四、安全保障义务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一) 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 | 第16页 |
(二) 软件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安全保障义务之比较研究 | 第17-21页 |
一、大陆法系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 | 第17页 |
(一) 德国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 | 第17页 |
(二) 法国的保安义务 | 第17页 |
二、英美法系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 | 第17-19页 |
(一) 英国的安全保障义务 | 第18页 |
(二) 美国的安全保障义务 | 第18-19页 |
三、日本及台湾地区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 | 第19页 |
(一) 日本的安全关照义务 | 第19页 |
(二) 台湾的交易安全义务 | 第19页 |
四、外国和其他地区立法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9-21页 |
(一) 大陆法系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的借鉴意义 | 第20页 |
(二) 英美法系相关法律智慧的价值引入途径 | 第20-21页 |
第四章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之侵权责任解析 | 第21-25页 |
一、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的形式解析 | 第21-22页 |
(一) 自己责任 | 第21页 |
(二) 替代责任 | 第21页 |
(三) 补充责任 | 第21-22页 |
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构成要件解析 | 第22-24页 |
(一) 行为人实施了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 | 第22-23页 |
(二) 安全保障义务的权利人法益受到损害 | 第23页 |
(三) 损害事实与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 第23-24页 |
(四)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的行为人具有过错 | 第24页 |
三、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归责原则解析 | 第24-25页 |
第五章 我国安全保障义务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25-35页 |
一、我国现行立法及相关草案对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及评析 | 第25-28页 |
(一) 成文法的规定及评析 | 第25-26页 |
(二) 司法解释的规定及评析 | 第26-27页 |
(三) 民法典草案及评析 | 第27-28页 |
二、对《侵权责任法》第37条的立法建议 | 第28-30页 |
(一) 进一步完善"场所责任" | 第28-29页 |
(二) 扩大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主体 | 第29页 |
(三) 明确安全保障义务保护的法益 | 第29-30页 |
(四) 明确第三人侵权时责任的赔偿 | 第30页 |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安全保障义务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30-35页 |
(一) 一般化与类型化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 第30-31页 |
(二) 明确安全保障义务的判断标准 | 第31-32页 |
(三) 增加对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精神损害赔偿 | 第32-33页 |
(四) 建立发展责任保险制度 | 第33-34页 |
(五) 在举证责任上明确规定采用过错推定原则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页 |
一、个人简历: | 第39页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奖情况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