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导航星座定轨技术概况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页 |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导航星座自主定轨模型与算法 | 第20-37页 |
·时间系统 | 第20-23页 |
·各时间系统介绍 | 第20-23页 |
·时间标示法 | 第23页 |
·坐标系统 | 第23-27页 |
·本文所涉及的各坐标系 | 第23-24页 |
·各坐标系之间变换 | 第24-27页 |
·导航卫星动力学模型 | 第27-30页 |
·摄动力模型介绍 | 第27-30页 |
·导航卫星运动方程 | 第30页 |
·星间无线电观测模型 | 第30-32页 |
·可见性条件 | 第31页 |
·观测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轨道估计算法方案 | 第32-37页 |
·概述 | 第32页 |
·卡尔曼滤波算法 | 第32-34页 |
·扩展卡尔曼滤波 | 第34-35页 |
·定轨模式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导航星座整体旋转误差分析 | 第37-46页 |
·星座整体旋转误差的产生 | 第37-41页 |
·星座整体旋转误差来源 | 第37-38页 |
·星间相对测量定轨的亏秩 | 第38-41页 |
·星座整体旋转误差的消除 | 第41-43页 |
·引入空间方向基准 | 第41-42页 |
·引入地面基准 | 第42-43页 |
·仿真分析及结论 | 第43-46页 |
·各轨道根数误差对星间距离观测影响 | 第43-44页 |
·各轨道根数误差对星间定向观测影响 | 第44-45页 |
·各轨道根数误差对地面站观测影响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星间测距+测向的导航星座长期自主定轨技术 | 第46-72页 |
·自主定轨原理 | 第46页 |
·系统状态方程 | 第46-47页 |
·状态量的选取 | 第46-47页 |
·状态方程的建立 | 第47页 |
·系统量测方程 | 第47-51页 |
·星间距离观测 | 第47-49页 |
·星间定向观测 | 第49-51页 |
·自主定轨算法方案 | 第51-54页 |
·自主定轨基本流程 | 第51页 |
·自主定轨算法实现 | 第51-54页 |
·数值仿真实验 | 第54-58页 |
·仿真初始条件 | 第54-55页 |
·仿真实验方案设置 | 第55-56页 |
·仿真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56-58页 |
·导航星座长期自主定轨半物理仿真 | 第58-72页 |
·星间定向观测半物理仿真平台的搭建 | 第58-61页 |
·导航星座长期自主定轨半物理仿真实验 | 第61-69页 |
·半物理仿真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69-72页 |
第五章 在有限地面站支持下的导航星座长期半自主定轨技术 | 第72-84页 |
·半自主定轨原理 | 第72页 |
·系统状态方程 | 第72页 |
·系统量测方程 | 第72-76页 |
·星间距离观测量测方程 | 第72-73页 |
·地面站观测量测方程 | 第73-76页 |
·半自主定轨算法方案 | 第76-77页 |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77-83页 |
·仅有一个地面站参与观测情况 | 第78-80页 |
·有三个地面站参与观测情况 | 第80-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4-86页 |
·课题总结 | 第84页 |
·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