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手性与手性药物 | 第12-15页 |
·手性药物的简介 | 第12-13页 |
·手性药物的生物催化合成 | 第13-15页 |
·有机相脂肪酶拆分手性化合物的研究 | 第15-23页 |
·有机相酶催化的特点 | 第15-16页 |
·有机相脂肪酶催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6-21页 |
·有机相脂肪酶催化立体选择性内酯化反应的研究 | 第21-23页 |
·生物素中间体手性内酯的研究 | 第23-29页 |
·生物素的结构及功能 | 第23-24页 |
·生物素的制备方法 | 第24-26页 |
·生物素中间体内酯的合成路线 | 第26-29页 |
·课题思路 | 第29-32页 |
·选题意义 | 第29-30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产立体选择性内酯化活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 | 第32-40页 |
·前言 | 第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材料 | 第32-33页 |
·方法 | 第33-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生物素中间体内酯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6页 |
·产酶菌株的筛选结果 | 第36-37页 |
·菌种形态的初步鉴定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米曲霉 WZ007发酵产酶条件优化 | 第40-51页 |
·前言 | 第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材料 | 第40-41页 |
·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培养基中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42页 |
·培养基中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42-43页 |
·培养基正交试验 | 第43-45页 |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5-46页 |
·培养基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 | 第46-47页 |
·添加表面活性剂对产酶的影响 | 第47-48页 |
·摇瓶装液量和摇床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 第48-49页 |
·米曲霉 WZ007生长及产酶的时间进程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有机相微生物酶催化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51-58页 |
·前言 | 第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材料 | 第51-52页 |
·方法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7页 |
·菌体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53页 |
·缓冲液类型对生物催化剂的影响 | 第53-54页 |
·缓冲液pH对生物催化剂的影响 | 第54-55页 |
·生物催化体系反应介质的选择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微生物酶法拆分生物素中间体内酯反应条件的研究 | 第58-70页 |
·前言 | 第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材料 | 第58-59页 |
·方法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8页 |
·反应温度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60-61页 |
·体系水分添加量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61-62页 |
·反应体系水活度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62页 |
·酶添加量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62-63页 |
·底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63-64页 |
·酶催化反应的时间曲线 | 第64-65页 |
·产物抑制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65-66页 |
·酶催化内酯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 第66-67页 |
·生物催化剂的稳定性试验 | 第67-68页 |
·反应产物右旋内酯成品的分析测定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总结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