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第一节 词的女性化特征的内涵界定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宋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第18-19页 |
一、 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所致 | 第18页 |
二、 社会环境和宋人的审美心理所致 | 第18-19页 |
三、 词的表达方式所致 | 第19页 |
第三节 宋词女性化特征的表现形式 | 第19-22页 |
一、 以女性题材或女性形象为创作主体 | 第20页 |
二、 以女性化的情感表达为话语模式 | 第20-21页 |
三、 以女性化的意象和语言为表达方式 | 第21-22页 |
第四节 研究现状、研究框架及研究价值 | 第22-28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5-26页 |
三、 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雍容绵邈:宋初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28-50页 |
第一节 宋初词人词作情况 | 第29-46页 |
一、 宋初词人数量统计 | 第29-30页 |
二、 宋初词作数量统计及简要分析 | 第30-46页 |
第二节 “雍容绵邈”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46-48页 |
一、 相思怨别词:雍容富贵,雅致文丽 | 第46-47页 |
二、 宫廷应制词:典雅巨丽,奢华浮夸 | 第47页 |
三、 比兴寄托词:绵邈深婉,含蓄哀伤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宋初词的词史意义 | 第48-50页 |
第三章 俗艳深挚:柳永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50-81页 |
第一节 柳永词概说 | 第50-53页 |
一、 关于柳词的评价 | 第50-52页 |
二、 “俗艳深挚”女性化特征的内涵界定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俗艳深挚”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 第53-55页 |
一、 词体发展演变的必然选择 | 第53页 |
二、 社会政治历史原因 | 第53-54页 |
三、 个人原因:柳永对情爱人生的选择 | 第54-55页 |
第三节 “俗艳深挚”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55-78页 |
一、 俗艳词:“俗艳深挚”的最好诠释 | 第56-68页 |
二、 羁旅词:“俗艳深挚”的深层体现 | 第68-78页 |
第四节 柳永词的词史意义 | 第78-81页 |
第四章 雅笔柔情:晏欧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81-114页 |
第一节 晏欧词概说 | 第81-82页 |
第二节 闲雅哀婉:晏殊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82-99页 |
一、 “闲雅哀婉”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第83-86页 |
二、 “闲雅哀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86-99页 |
第三节 率真深婉:欧阳修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99-110页 |
一、 “率真深婉”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第99-102页 |
二、 “率真深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102-110页 |
第四节 晏欧词的词史意义 | 第110-114页 |
一、 欧词对东坡词的启迪 | 第111-112页 |
二、 欧词对少游词的影响 | 第112页 |
三、 欧词对易安词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清丽婉约:张先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114-133页 |
第一节 张先词概说 | 第114-116页 |
第二节 “清丽婉约”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第116-119页 |
一、 词本体特征的传承和词坛环境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二、 为歌女演唱的客观现实 | 第118页 |
三、 自身性格和家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第三节 “清丽婉约”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119-130页 |
一、 女性题材词:清丽婉约 | 第120-129页 |
二、 咏物、写景等词:浸染女性柔美风神 | 第129-130页 |
第四节 张先词的词史意义 | 第130-133页 |
一、 张先词对苏轼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二、 张先词对周邦彦的影响 | 第132页 |
三、 张先词对白石词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第六章 健笔柔情:苏轼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133-175页 |
第一节 苏轼词概说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健笔柔情”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 第134-137页 |
一、 词体发展的必然 | 第134-135页 |
二、 柳永词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三、 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第三节 “健笔柔情”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137-173页 |
一、 女性题材词:健笔写柔情 | 第137-171页 |
二、 豪放旷达词:女性柔情点染 | 第171-173页 |
第四节 苏轼词的词史意义 | 第173-175页 |
第七章 感伤哀婉:晏几道、秦观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175-202页 |
第一节 晏几道、秦观词概说 | 第175-176页 |
第二节 晏几道词——自恋式的感伤哀婉 | 第176-189页 |
一、 自恋的表象:男女情爱词中的生依死恋 | 第180-185页 |
二、 自恋的本质:酒宴醉梦词中的醉生梦死 | 第185-189页 |
第三节 秦观词——自哀式的女性化特征 | 第189-196页 |
一、 自哀的表象:传统相思怨别的浅愁低唱 | 第190-193页 |
二、 自哀的本质: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深哀巨痛 | 第193-196页 |
第四节 晏几道、秦观词的渊源及其影响 | 第196-202页 |
一、 晏几道词的渊源 | 第196-198页 |
二、 秦观词的渊源 | 第198-200页 |
三、 晏几道、秦观词的影响 | 第200-202页 |
第八章 以俗为雅:黄庭坚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202-225页 |
第一节 黄庭坚词概说 | 第202-203页 |
第二节 “以俗为雅”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203-222页 |
一、 闺怨词:铲尽浮词与雅俗共赏 | 第204-207页 |
二、 歌妓词:从俗与化俗为雅 | 第207-215页 |
三、 恋情词:民歌风味与以俗为雅 | 第215-222页 |
第三节 “以俗为雅”女性化特征成因及其词史意义 | 第222-225页 |
一、 黄庭坚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第222-224页 |
二、 黄庭坚词的词史意义 | 第224-225页 |
第九章 妖冶幽艳:贺铸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225-255页 |
第一节 贺铸词概说 | 第225-226页 |
第二节 “妖冶幽艳”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226-254页 |
一、 歌妓词:妖冶 | 第226-235页 |
二、 恋情词:幽艳 | 第235-249页 |
三、 闺怨词:深幽 | 第249-254页 |
第三节 “妖冶幽艳”女性化特征的成因及其词史意义 | 第254-255页 |
一、 贺铸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第254页 |
二、 贺铸词的词史意义 | 第254-255页 |
第十章 雅艳凄婉:周邦彦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255-281页 |
第一节 周邦彦词概说 | 第255-257页 |
第二节 “雅艳凄婉”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 第257-260页 |
一、 柳永俗艳词的继承与发展 | 第257-258页 |
二、 秦观“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影响 | 第258页 |
三、 大量使事用典 | 第258-259页 |
四、 时代氛围、个性情趣等因素的影响 | 第259-260页 |
第三节 “雅艳凄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260-279页 |
一、 男女情爱词:缠绵哀怨之雅艳 | 第260-274页 |
二、 羁旅相思词:艳情雅笔之凄婉 | 第274-277页 |
三、 怀古咏物词:深婉蕴藉之清丽 | 第277-279页 |
第四节 周邦彦词的词史意义 | 第279-281页 |
第十一章 真纯自然:李清照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281-301页 |
第一节 李清照词概说 | 第281-282页 |
第二节 “真纯自然”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282-297页 |
一、 真实少女生活的纯美表达 | 第286-289页 |
二、 真实情爱生活的自然表达 | 第289-294页 |
三、 亲历家国之痛的哀婉表达 | 第294-297页 |
第三节 李清照词的词史意义 | 第297-301页 |
一、 与小晏少游的承继关系 | 第297页 |
二、 对东坡词的吸收 | 第297-298页 |
三、 受柳永、黄庭坚和周邦彦的影响 | 第298-301页 |
第十二章 阴柔刚健:辛弃疾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301-323页 |
第一节 辛弃疾词概说 | 第301-304页 |
第二节 “阴柔刚健”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304-322页 |
一、 闺怨词:哀情缱绻的悲中有骨 | 第304-308页 |
二、 恋情词:寄慨遥深的清柔绵邈 | 第308-314页 |
三、 咏妓词:风流坦荡的绮丽温婉 | 第314-316页 |
四、 杂类词:女性点染的阴柔刚健 | 第316-322页 |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词史意义 | 第322-323页 |
第十三章 骚雅冷艳:姜夔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323-348页 |
第一节 姜夔词概说 | 第323-324页 |
第二节 “骚雅冷艳”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 第324-327页 |
一、 词史发展所致 | 第324-325页 |
二、 社会文化氛围所致 | 第325-326页 |
三、 姜夔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所致 | 第326-327页 |
第三节 “骚雅冷艳”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327-345页 |
一、 恋情词:痴迷不悟的骚雅冷艳 | 第328-334页 |
二、 咏物词:物人合一的幽韵冷香 | 第334-340页 |
三、 淑世词:淑世情怀的含蓄清空 | 第340-344页 |
四、 羁旅词:天涯漂泊的骚情雅怨 | 第344-345页 |
第四节 姜夔词的词史意义 | 第345-348页 |
第十四章 密丽幽邃:吴文英词的女性化特征 | 第348-373页 |
第一节 吴文英词概说 | 第348-350页 |
第二节 “密丽幽邃”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 第350-353页 |
一、 词体本身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 第350-351页 |
二、 梦窗的个性修养和平生际遇 | 第351-352页 |
三、 创作主体内容的需要 | 第352-353页 |
第三节 “密丽幽邃”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 第353-370页 |
一、 自言体:哀感顽艳,密丽凄迷 | 第354-366页 |
二、 代言体:骚情雅怨,秾艳深幽 | 第366-370页 |
第四节 吴文英词的词史意义 | 第370-373页 |
第十五章 结论 | 第373-378页 |
参考文献 | 第378-389页 |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89-391页 |
致谢 | 第391-3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