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可操作性研究--以汉滨区新建职中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10页 |
·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 | 第10-11页 |
·安康市教育发展对策的需要 | 第11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文献法 | 第12页 |
·观察法 | 第12页 |
·行动研究法 | 第12页 |
·问题的提出和假设 | 第12-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实验假设 | 第13-14页 |
第2章 合作学习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合作学习溯源 | 第14-15页 |
·萌芽时期 | 第14页 |
·探索时期 | 第14页 |
·发展时期 | 第14页 |
·繁荣时期 | 第14-15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页 |
·合作学习 | 第15页 |
·可操作性 | 第15页 |
·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外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 第16页 |
·合作学习特点研究 | 第16-17页 |
·强调行动研究 | 第17页 |
·通过合作研究合作 | 第17页 |
·合作学习外延的研究 | 第17页 |
·合作学习的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17-20页 |
·合作学习的人类学视野 | 第17页 |
·合作学习的教育学视野 | 第17-18页 |
·合作学习的伦理学视野 | 第18页 |
·合作学习的社会学理论 | 第18-19页 |
·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理论 | 第19-20页 |
·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 | 第20-22页 |
·学生分组学习(STL) | 第20页 |
·共同学习法(LT) | 第20-21页 |
·合作性冲突法(CC) | 第21页 |
·小组探究法(GI) | 第21页 |
·切块拼接法(Jigsaw) | 第21页 |
·结构法(SA) | 第21页 |
·综合教学法(CI) | 第21-22页 |
·两人互助法(Dyads) | 第22页 |
·合作法(CA) | 第22页 |
·合作学习的评价研究 | 第22-23页 |
·合作学习的历史局限性 | 第23-24页 |
第3章 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实证研究 | 第24-48页 |
·研究对象确立和小组建设 | 第24-27页 |
·授课班级基本情况 | 第24页 |
·合作小组确定和排座 | 第24-25页 |
·合作小组成员职责 | 第25-26页 |
·合作学习技能和保障措施 | 第26-27页 |
·遇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27页 |
·合作学习设计 | 第27-32页 |
·学习设计的思路和原则 | 第27-28页 |
·合作学习设计流程和模型 | 第28-30页 |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 | 第30-32页 |
·合作学习课程设计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 第32页 |
·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 第32-34页 |
·课堂教学的操作流程 | 第33页 |
·合作学习的过程评价 | 第33页 |
·合作学习的学生体验 | 第33-34页 |
·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页 |
·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 | 第34-42页 |
·实验班级前后测成绩分析 | 第35-40页 |
·学生交往与合作态度问卷分析 | 第40-42页 |
·初中生物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 第42-46页 |
·合作学习实践的结论和反思 | 第46-48页 |
第4章 合作学习可操作性建议和本实验的不足 | 第48-50页 |
·对教育教学模式的建议 | 第48页 |
·对教育研究和推广的建议 | 第48页 |
·对于本地区和校本教研的建议 | 第48-49页 |
·本实验的不足和进一步设想 | 第49页 |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