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假设 | 第9-10页 |
·研究难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优秀的界定 | 第11-12页 |
·优 | 第11页 |
·秀 | 第11-12页 |
·当今各大高校对“优秀大学生”的评定标准 | 第12-16页 |
·四川农业大学 | 第12页 |
·四川师范大学 | 第12-13页 |
·浙江大学 | 第13页 |
·四川大学 | 第13-14页 |
·西南交通大学 | 第14页 |
·优秀大学生的评定标准 | 第14-16页 |
·自我概念、自我管理理论研究 | 第16-28页 |
·自我 | 第16-17页 |
·自我概念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自我概念的功能 | 第18-20页 |
·自我管理 | 第20-25页 |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第28-31页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 第29-30页 |
·自我管理量表 | 第30页 |
·研究程序 | 第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31-40页 |
·优秀大学生在人口变量上的分析 | 第31-32页 |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的相关分析研究 | 第32-34页 |
·优秀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非优秀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优秀大学生与非优秀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各维度上的差异研究 | 第34-36页 |
·优秀大学生与非优秀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的差异性分析 | 第36-37页 |
·优秀大学生与非优秀大学生自我管理特点及各维度上的差异研究 | 第37-39页 |
·优秀大学生与非优秀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总分上的差异性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访谈情况分析 | 第40-43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43-51页 |
·优秀大学生在生源地上有相关性 | 第44页 |
·优秀大学生在担任班干部上有相关性 | 第44页 |
·优秀大学生在独生子女上有相关性 | 第44-45页 |
·优秀大学生在家庭经济上有相关性 | 第45-46页 |
·优秀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的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非优秀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优秀大学生与非优秀大学生在自我概念与自我管理上的对比 | 第48页 |
·优秀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维度分析 | 第48-50页 |
·优秀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维度分析 | 第50-5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1页 |
·建议 | 第51-53页 |
第八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53-54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3页 |
·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53-54页 |
附录一 | 第54-59页 |
附录二 | 第59-62页 |
附录三 | 第6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