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页 |
·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 第15-17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5页 |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 第19-27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 | 第19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9-20页 |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0页 |
·双重优势理论 | 第20-21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 第21-24页 |
·Porter—Dunning模型 | 第21-22页 |
·Porter钻石模型的演化形式 | 第22-24页 |
·产业国际竞争四阶段理论 | 第24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综述 | 第24-26页 |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层次观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现状分析 | 第27-38页 |
·制造业国际分类标准及选择 | 第27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结构特征和产业层次 | 第27-30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结构特征 | 第27-28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层次 | 第28-30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成本 | 第30-33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 第30-32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工资成本 | 第32-33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贸易竞争力 | 第33-35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33-34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显性竞争优势指数 | 第34-35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的附加值率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和比较 | 第38-50页 |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8页 |
·评价模型和方法选取 | 第38-40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过程 | 第40-42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42-49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总体国际竞争力演化趋势 | 第42-43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层次国际竞争力发展战略态势 | 第43-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CAFTA下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 | 第50-62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演化路径 | 第50-52页 |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各演化阶段特征 | 第50-51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演化路径分析 | 第51-52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模式 | 第52-58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总体一体化协调战略 | 第52-54页 |
·中国和文莱制造业一体化协调战略 | 第54页 |
·中国和印尼制造业一体化协调战略 | 第54页 |
·中国和柬埔寨制造业一体化协调战略 | 第54-55页 |
·中国和老挝制造业一体化协调战略 | 第55页 |
·中国和老挝制造业一体化协调战略 | 第55-56页 |
·中国和马来西亚制造业一体化协调战略 | 第56页 |
·中国和菲律宾制造业一体化协调战略 | 第56-57页 |
·中国和新加坡制造业一体化协调战略 | 第57页 |
·中国和泰国制造业一体化协调战略 | 第57-58页 |
·中国和越南制造业一体化协调战略 | 第58页 |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一体化协调的障碍 | 第58-61页 |
·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 第58-59页 |
·国际关系与区域安全障碍 | 第59-60页 |
·“南南型”合作组织的先天不足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