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理论论文--绘画艺术史论文

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的折衷性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前言第10-17页
 (一) 关于“折衷”第11-14页
 (二) 关于民国时期的折衷派第14-15页
 (三) 关于民国时期国画的折衷共性第15-17页
一、形成原因第17-37页
 (一) 危机意识第17-27页
  1. 社会危机第17-20页
  2. 文化危机第20-23页
  3. 画坛危机第23-27页
 (二) 外来的影响第27-32页
  1. 西画冲击第27-29页
  2. 借鉴日本第29-32页
 (三) 传统的继承第32-37页
  1. “国粹派”新论第32-33页
  2. 一代宗师第33-37页
二、观念的折衷——以京派为例第37-44页
 (一) 改革谈第38-40页
 (二) 改良说第40-41页
 (三) 保守论第41-42页
 小结第42-44页
三、形式的折衷——以海派为例第44-56页
 (一) 透视第47-50页
 (二) 明暗第50-51页
 (三) 设色第51-53页
 (四) 笔墨第53-54页
 小结第54-56页
四、内容的折衷——以岭南派为例第56-67页
 (一) 现实化第61-62页
 (二) 大众化第62-64页
 (三) 多样化第64-65页
 小结第65-67页
五、结语第67-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附录A:民国时期中国留日学生名录第77-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民国时期上海绘画社团的多元关系
下一篇:当代中国意象表现性油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