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引言 | 第9-12页 |
(一) 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 第9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意象表现性油画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16页 |
(一) “意象表现性”的概念 | 第12页 |
(二) 中国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形成与发展 | 第12-15页 |
(三) 西方现代派绘画对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三、文化差异对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影响 | 第16-22页 |
(一)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审美 | 第16-20页 |
1. 儒家文化 | 第17页 |
2. 道家文化 | 第17-18页 |
3. 佛教文化 | 第18-20页 |
(二) 康德及以后的哲学家对美学及绘画产生的影响 | 第20页 |
(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当代意象表现性油画发展的现状 | 第20-22页 |
四、意象表现性油画的价值体现 | 第22-31页 |
(一) 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 中国意象表现性油画部分油画家及作品价值分析 | 第23-31页 |
1. 吴大羽 | 第23-24页 |
2. 赵无极 | 第24-26页 |
3. 徐福厚 | 第26-27页 |
4. 刘南一 | 第27-28页 |
5. 段正渠 | 第28-29页 |
6. 侯吉明 | 第29-31页 |
五、画面语言的意象性 | 第31-34页 |
(一) “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 第31页 |
(二) “不似之似”“取之象外” | 第31-32页 |
(三) “线条之无穷表现力” | 第32页 |
(四) “意足不求颜色似” | 第32-34页 |
六、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A 研究生期间个人作品 | 第37-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