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不诚实行为概述 | 第9-10页 |
·不诚实行为的动机 | 第10-12页 |
·不诚实行为的相关理论 | 第12-15页 |
·“经济人”假说理论 | 第12页 |
·效用主义(Utility) | 第12-13页 |
·自我概念保持理论(Self-Concept Maintenance) | 第13-15页 |
·不诚实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 | 第15-21页 |
·不诚实行为和道德推脱之间的关系 | 第15-16页 |
·不诚实行为与黑暗 | 第16-18页 |
·不诚实行为与自尊 | 第18-20页 |
·不诚实行为与公平(Fairness) | 第20-21页 |
·不诚实行为的传统理论 | 第21-22页 |
·不诚实行为的扩展框架(An Extended Framework for Disho-nesty) | 第22-23页 |
·不诚实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实验室范式 | 第23-25页 |
·观察法(observational techniques) | 第25-26页 |
·自我报告法 | 第26-27页 |
·量表测量 | 第27-28页 |
2 心理资源的影响 | 第28-33页 |
·心理资源与自我调节 | 第28-31页 |
·心理资源与不诚实行为 | 第31-33页 |
3 问题提出 | 第33-37页 |
·亲社会行为与不诚实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以往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第35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研究假设 | 第36-37页 |
4 研究一:观察式亲社会行为与体验式亲社会行为对正常心理状态下被试的不诚实行为的影响 | 第37-45页 |
·实验目的 | 第37页 |
·被试 | 第37页 |
·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实验材料和工具 | 第38页 |
·实验程序 | 第38-41页 |
·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情绪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 | 第41页 |
·不同诱发组不诚实水平 | 第41-42页 |
·不同性别组不诚实行为水平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5页 |
·情绪与不诚实行为 | 第43页 |
·心理资源无损耗状态下个体的亲社会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 | 第43页 |
·亲社会行为对不诚实行为水平抑制作用的性别差异 | 第43-45页 |
5 研究二:心理资源损耗状态下不同亲社会行为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 | 第45-53页 |
·实验目的 | 第45页 |
·被试 | 第45-46页 |
·实验设计 | 第46页 |
·实验材料与工具 | 第46页 |
·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实验程序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不同诱发组不诚实水平 | 第49-50页 |
·不同性别组不诚实行为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心理资源损耗与不诚实行为 | 第51-52页 |
·心理资源损耗状态下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 | 第52页 |
·心理资源损耗状态下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对不诚实行为的抑制影响的性别差异 | 第52-53页 |
6 总的讨论 | 第53-57页 |
·观察式与体验式亲社会行为对不诚实行为的抑制作用 | 第53-54页 |
·亲社会行为对不诚实行为抑制的性别差异 | 第54-55页 |
·本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第55页 |
·视频材料 | 第55页 |
·奖励物 | 第55页 |
·未来的研究与展望 | 第55-57页 |
·视频材料 | 第56页 |
·奖励物 | 第56-57页 |
7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无论是正常状态下的个体(心理资源无损耗),还是困境中的个体(心理资源损耗),亲社会行为对其的不诚实行为都能产生抑制作用 | 第57页 |
·与观察式亲社会行为相比,体验式亲社会行为能够更好地抑制不诚实水平 | 第57页 |
·亲社会行为抑制不诚实行为在性别上不存在着差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