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高职院校 | 第18页 |
二、政府促进就业 | 第18-19页 |
三、政府责任 | 第19页 |
第二节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政府的责任定位 | 第19-20页 |
一、宏观调控责任 | 第19-20页 |
二、监督责任 | 第20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一、凯恩斯就业理论 | 第20-21页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沈阳市高职毕业生就业政府促进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2-35页 |
第一节 沈阳市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 第22-24页 |
一、沈阳市高职院校毕业生近两年年终就业率 | 第22-23页 |
二、沈阳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沈阳市高职毕业生就业政府履行责任的措施 | 第24-28页 |
一、坚持实施就业优先策略 | 第24-25页 |
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措施逐步落实 | 第25-26页 |
三、加强高职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的政策引导 | 第26-27页 |
四、强化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沈阳市政府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 第28-29页 |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 | 第29-30页 |
三、政府就业政策未被高职院校落实到位 | 第30-31页 |
四、政府就业政策未得到社会和企业的积极响应 | 第31页 |
第四节 沈阳市政府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35页 |
一、政府缺乏对产业发展与人才供应的协调 | 第31-32页 |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 第32-33页 |
三、政府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服务与监管不力 | 第33页 |
四、就业形势严峻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不明显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优化高职毕业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建议 | 第35-42页 |
第一节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协调产业与人才供应 | 第35-36页 |
一、加快产业调整,创造就业岗位 | 第35页 |
二、制定培养符合市场的高校人才方案 | 第35-36页 |
三、用人单位积极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工作 | 第36页 |
第二节 发挥政府服务与监管职能,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差问题 | 第36-38页 |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 第36-37页 |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 第37页 |
三、加强职业培训指导、建立见习制度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 第38-40页 |
一、改革高职毕业生的落户问题和社会保障制度 | 第38-39页 |
二、建立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和援助政策 | 第39页 |
三、制定鼓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政策 | 第39-40页 |
第四节 推动中介组织发展,保障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 | 第40-42页 |
一、中介组织专业化 | 第40页 |
二、中介组织信息化 | 第40页 |
三、中介组织公益化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7-48页 |
附录1 | 第48-50页 |
附录2 | 第50-51页 |
附录3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