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班禅进京史实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2页 |
第一节 缘起 | 第9-10页 |
第二节 站在高处的思考 | 第10-20页 |
一、前人的高丘 | 第11-14页 |
二、探索中的思考 | 第14-17页 |
三、思索的理路 | 第17-20页 |
第三节 《传记》内容可信度分析 | 第20-32页 |
一、二世嘉木样与传记写作缘起之问题 | 第20-22页 |
二、二世嘉木样与六世班禅大师之间的关系 | 第22-26页 |
三、问题的解读 | 第26-3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东行前的扎什伦布 | 第32-46页 |
第一节 大师与章嘉国师 | 第32-36页 |
第二节 大师与乾隆帝 | 第36-41页 |
第三节 大师与天竺的交往 | 第41-46页 |
第三章 东印度公司的出现 | 第46-61页 |
第一节 帕让之名 | 第46-49页 |
第二节 博格尔的藏地之行 | 第49-56页 |
第三节 浦南吉尔其人 | 第56-61页 |
第四章 大师入京之行 | 第61-75页 |
第一节 东行的起始 | 第61-65页 |
第二节 "种痘"事件 | 第65-70页 |
第三节 大师的圆寂与此行之目的 | 第70-75页 |
第五章 "天子"乾隆与文殊菩萨化身 | 第75-85页 |
第一节 清君王身份的象征涵义 | 第76-78页 |
第二节 文殊菩萨大皇帝之名 | 第78-83页 |
第三节 帝王复合身份之意 | 第83-85页 |
第六章 乾隆帝与大师的相会 | 第85-106页 |
第一节 在热河的第一次会面 | 第85-90页 |
第二节 至须弥福寿庙的第二次会晤 | 第90-94页 |
第三节 避暑山庄内的两次大宴 | 第94-99页 |
第四节 刻意安排的北京相会 | 第99-106页 |
一、热河至北京行程之疑 | 第100-102页 |
二、在京郊南苑的相聚 | 第102-104页 |
三、在昭庙法会上的相聚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香山昭庙与承德须弥福寿庙 | 第106-120页 |
第一节 低调建造的香山昭庙 | 第106-111页 |
第二节 仓促修建的须弥福寿之庙 | 第111-120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0-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附录 | 第129-175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5-176页 |
后记 | 第176-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