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数据驱动建模概述 | 第9-11页 |
1.2.1 数据驱动建模常见方法 | 第9-10页 |
1.2.2 数据驱动建模技术研究热点 | 第10-11页 |
1.3 电厂热工过程数据驱动建模 | 第11-13页 |
1.3.1 数据驱动建模在热工过程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3.2 电厂热工过程数据驱动建模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热工过程数据预处理 | 第15-27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基于小波变换的数据去噪 | 第15-19页 |
2.2.1 小波变换基本理论 | 第15-16页 |
2.2.2 小波去噪的一般流程 | 第16-17页 |
2.2.3 去噪效果的评价标准 | 第17页 |
2.2.4 小波去噪在热工过程数据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2.3 热工过程动态性分析 | 第19-21页 |
2.3.1 典型热工过程动态特性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2.3.2 数据动态性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2.4 基于R检验法的热工数据稳态判定 | 第21-25页 |
2.4.1 R检验法原理 | 第22页 |
2.4.2 仿真信号的R检验法分析 | 第22-24页 |
2.4.3 R检验法应用实例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计及容积效应的汽轮机动态热耗率修正方法 | 第27-42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汽轮机系统仿真平台搭建 | 第27-31页 |
3.2.1 动态过程中热耗率波动原因 | 第27-28页 |
3.2.2 汽轮机本体建模 | 第28-29页 |
3.2.3 回热加热器 | 第29-30页 |
3.2.4 凝汽器 | 第30-31页 |
3.3 仿真平台参数辨识 | 第31-34页 |
3.4 动态热耗率修正方法 | 第34-36页 |
3.4.1 再热器容积效应 | 第34-35页 |
3.4.2 热耗率修正数学模型 | 第35-36页 |
3.5 热耗率修正方法算例 | 第36-41页 |
3.5.1 修正方法流程 | 第36页 |
3.5.2 修正方法仿真算例 | 第36-38页 |
3.5.3 修正方法在现场实际运行数据中的应用 | 第38-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SCR脱硝反应器动态数据修正方法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SCR脱硝反应器仿真平台搭建 | 第42-44页 |
4.2.1 反应器动态特性简述 | 第42页 |
4.2.2 反应器仿真平台搭建 | 第42-44页 |
4.3 基于现场运行数据的SCR反应器动态环节参数辨识 | 第44-47页 |
4.4 SCR反应器仿真平台验证 | 第47-49页 |
4.5 SCR反应器动态数据修正方法 | 第49-53页 |
4.5.1 还原剂流量指令修正方法 | 第49-51页 |
4.5.2 脱硝效率修正方法 | 第51-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基于聚类和RBF神经网络的热工过程自适应建模方法 | 第54-69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概念漂移问题简述 | 第54-56页 |
5.2.1 概念漂移定义及分类 | 第54-55页 |
5.2.2 概念漂移算法简介 | 第55-56页 |
5.3 CRBFCDS算法简述 | 第56-59页 |
5.3.1 K均值聚类 | 第56页 |
5.3.2 RBF神经网络 | 第56-58页 |
5.3.3 CRBFCDS算法描述 | 第58-59页 |
5.4 仿真算例分析 | 第59-64页 |
5.4.1 CRBFCDS算法参数分析 | 第59-60页 |
5.4.2 测试函数仿真算例 | 第60-62页 |
5.4.3 CSTR仿真数据算例 | 第62-64页 |
5.5 实际热工过程算例 | 第64-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电站SCR脱硝系统催化剂寿命监测模块开发及应用 | 第69-75页 |
6.1 引言 | 第69页 |
6.2 SCR脱硝系统催化剂寿命监测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 第69-72页 |
6.2.1 系统结构 | 第69页 |
6.2.2 功能模块 | 第69-70页 |
6.2.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第70-71页 |
6.2.4 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 | 第71页 |
6.2.5 程序运行流程 | 第71-72页 |
6.3 应用实例 | 第72-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75-76页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76页 |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