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轮机湿压缩性能与水滴运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关于燃气轮机湿压缩 | 第12-15页 |
·燃气轮机进气喷雾冷却与湿压缩的发展历程 | 第15-23页 |
·燃气轮机整机数值研究的进展 | 第23-2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湿压缩数值分析方法与模型 | 第27-39页 |
·控制方程 | 第27-36页 |
·连续相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 | 第28-31页 |
·离散相控制方程与二次破碎模型 | 第31-36页 |
·NASA Rotor 37 特性计算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压气机内水滴运动规律研究 | 第39-53页 |
·水滴运动与撞壁行为分析 | 第39-45页 |
·气动力二次破碎 | 第39-40页 |
·液滴撞击叶片行为分析 | 第40-44页 |
·水膜在动叶表面的运动分析 | 第44-45页 |
·水滴撞壁数值研究方法 | 第45-49页 |
·压气机模型与边界条件 | 第45页 |
·喷雾撞壁模拟方法 | 第45-47页 |
·水滴在尾迹流中运动与破碎分析 | 第47-49页 |
·离心压气机叶轮内水滴运动研究 | 第49-52页 |
·高亚音速离心压气机叶轮结构与网格拓扑 | 第49页 |
·离心压气机叶轮内水滴运动轨迹 | 第49-51页 |
·离心压气机叶轮湿压缩性能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多级压气机湿压缩性能研究 | 第53-73页 |
·多级压气机模型与边界条件 | 第53-54页 |
·水滴在多级压气机内破碎与径向迁移研究 | 第54-57页 |
·多级压气机湿压缩与干压缩特性比较 | 第57-59页 |
·喷雾量对压气机性能影响 | 第59-61页 |
·湿压缩流场流线分析 | 第61-65页 |
·湿压缩压气机负荷分配特点分析 | 第65-71页 |
·喷雾粒径对湿压缩效果影响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湿压缩对发动机性能和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 第73-116页 |
·发动机整机几何建模与边界条件 | 第73-77页 |
·小型发动机结构与网格拓扑 | 第73-75页 |
·发动机计算工况与边界条件 | 第75-77页 |
·燃烧室数值方法 | 第77-83页 |
·化学反应系统 | 第77-78页 |
·化学反应速率 | 第78页 |
·湍流燃烧模型 | 第78-80页 |
·辐射传热模型 | 第80-81页 |
·NO_x的生成 | 第81-83页 |
·水滴运动与发动机湿压缩循环分析 | 第83-90页 |
·全通流流场展示与水滴运动分析 | 第84-88页 |
·发动机湿压缩循环分析 | 第88-90页 |
·进气喷雾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分析 | 第90-97页 |
·整机模拟平衡条件分析 | 第90-92页 |
·进气喷雾对整机与部件性能影响 | 第92-97页 |
·进气喷雾对叶轮部件流场参数影响分析 | 第97-100页 |
·压气机流场参数分析 | 第97-99页 |
·涡轮流场参数分析 | 第99-100页 |
·进气喷雾对叶轮部件流场分离影响分析 | 第100-104页 |
·压气机流场流线分析 | 第100-103页 |
·涡轮流场流线分析 | 第103-104页 |
·压气机部件工作特点 | 第104-105页 |
·进气喷雾对燃烧室污染物排放影响分析 | 第105-114页 |
·进气喷雾对燃机污染物排放性能影响 | 第107-109页 |
·进气喷雾对燃燃烧室流场污染物分布影响 | 第109-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结论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