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太阳能电池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 ·硅基太阳能电池 | 第9-10页 |
| ·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 | 第10页 |
| ·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10-11页 |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第11页 |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第11-18页 |
| ·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 ·光阳极 | 第12-15页 |
| ·敏化剂 | 第15-16页 |
| ·电解质 | 第16-17页 |
| ·对电极 | 第17-18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和表征 | 第20-30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 ·光阳极合成与DSSCs的组装 | 第21-26页 |
| ·水热法 | 第21-23页 |
| ·光阳极的合成 | 第23-25页 |
| ·DSSCs组装 | 第25-26页 |
| ·材料表征 | 第26-27页 |
|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6页 |
|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6页 |
| ·比表面积仪(BET) | 第26页 |
| ·台阶仪 | 第26-27页 |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 第27页 |
| ·电池性能测试 | 第27-29页 |
| ·测试条件 | 第27-28页 |
| ·开路电压(V_(OC))和短路电流(I_(SC)) | 第28页 |
| ·光电转换效率(H)和填充因子(FF)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反应温度对TiO_2纳米晶生长动力学及其光电性能影响 | 第30-36页 |
| ·引言 | 第30-31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31-32页 |
| ·TiO_2纳米粉体和薄膜电极的制备 | 第31页 |
| ·性能表征 | 第31页 |
| ·电池的组装以及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 ·XRD与BET分析 | 第32-33页 |
| ·TiO_2光阳极的表面形貌 | 第33-34页 |
| ·TiO_2光阳极的光电转化性能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TENOH对TiO_2纳米晶的生长动力学及其光电性能影响 | 第36-42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纳米晶的水热合成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 ·XRD分析 | 第37-38页 |
| ·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38-39页 |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39-40页 |
| ·TiO_2光阳极的光电转化性能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BaTiO_3纳米晶多孔薄膜的水热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 第42-49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纳米晶合成 | 第42-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 ·形成机理 | 第43-45页 |
| ·XRD | 第45-46页 |
| ·表面形貌 | 第46页 |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6-47页 |
| ·光电转化性能对比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49页 |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