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

移情的调节因素及其时程特点--以悲伤为例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2页
 1 移情概念解析第13-19页
   ·移情的界定第13-17页
   ·相关概念辨析第17-19页
 2 移情加工机制研究第19-24页
   ·移情是自动加工的第19-22页
   ·移情是善于调节的第22-24页
 3 相关因素对移情的调节第24-32页
   ·观点采择对移情的调节第24-27页
   ·认知评价对移情的调节第27-29页
   ·其他因素对移情的调节第29-32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路线第32-43页
 1 问题提出第32-34页
 2 研究构思第34-36页
 3 实验材料的制作第36-41页
   ·刺激材料类型的确立——地震图片和普通生活图片第36-37页
   ·移情图片的筛选第37-38页
   ·移情图片的评定第38-41页
 4 研究假设第41-42页
 5 本研究的意义第42-43页
   ·理论意义第42页
   ·实践意义第42-43页
第三章 情境真实性对移情的调节——基于诱导引起的认知评价第43-58页
 1 引言第43-45页
 2 方法第45-47页
   ·被试第45页
   ·刺激材料第45页
   ·实验程序第45-46页
   ·ERP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46-47页
 3 结果第47-54页
   ·行为数据第47-49页
   ·电生理学数据第49-54页
 4 讨论第54-57页
   ·真实情境中的移情与电影情境中的移情第54-56页
   ·主观报告与神经活动之间的相关第56-57页
 5 结论第57-58页
第四章 情境真实性对移情的调节——基于客体引起的认知评价第58-71页
 1 引言第58-59页
 2 方法第59-60页
   ·被试第59页
   ·刺激材料第59页
   ·实验程序第59页
   ·ERP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59-60页
 3 结果第60-66页
   ·行为数据第60-61页
   ·电生理学数据第61-66页
 4 讨论第66-70页
   ·真实情境中的移情与卡通情境中的移情第66-69页
   ·主观报告与神经活动之间的相关第69-70页
 5 结论第70-71页
第五章 性别对移情的调节第71-86页
 1 引言第71-73页
 2 方法第73-75页
   ·被试第73页
   ·刺激材料第73页
   ·实验程序第73-74页
   ·ERP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74-75页
 3 结果第75-82页
   ·行为数据第75-76页
   ·电生理学数据第76-82页
 4 讨论第82-85页
   ·男性的移情与女性的移情第82-84页
   ·主观报告与神经活动之间的相关第84-85页
 5 结论第85-86页
第六章 内外倾对移情的调节第86-99页
 1 引言第86-88页
 2 方法第88-89页
   ·被试第88页
   ·刺激材料第88页
   ·实验程序第88页
   ·ERP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88-89页
 3 结果第89-95页
   ·行为数据第89-90页
   ·电生理学数据第90-95页
 4 讨论第95-98页
   ·内倾个体的移情与外倾个体的移情第95-97页
   ·主观报告与神经活动之间的相关第97-98页
 5 结论第98-99页
第七章 移情的时程特点第99-108页
 1 引言第99-100页
 2 方法第100-101页
   ·被试第100页
   ·刺激材料第100页
   ·实验程序第100页
   ·ERP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100-101页
 3 结果第101-104页
   ·行为数据第101页
   ·电生理学数据第101-104页
 4 讨论第104-107页
   ·悲伤移情的时程特点第104-105页
   ·移情发生过程中的一个疑问第105-107页
 5 结论第107-108页
第八章 总讨论第108-119页
 1 悲伤移情与疼痛移情第108-110页
 2 移情的调节因素第110-117页
   ·基于认知评价的情境真实性对移情的调节第110-111页
   ·个体特殊性——性别、内外倾对移情的调节第111-113页
   ·认知的自动化程度对移情的调节——新理论模型的提出第113-117页
 3 移情的时程特点——结合疼痛移情两阶段模型第117-119页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第119-121页
 1 主要结论第119页
 2 主要创新第119页
 3 研究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4页
附录第134-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彝语词法研究
下一篇:明清之际江南城镇的特殊文化功能--以虞山诗派、娄东诗派和梅里词派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