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选题依据及项目来源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0页 |
·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区域概况 | 第14-17页 |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7页 |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4-15页 |
·寒武系区域地层分区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地层剖面描述 | 第17-27页 |
·羊木镇黑塘子剖面 | 第17-19页 |
·三堆镇康家沟剖面 | 第19-21页 |
·剑阁县上寺剖面 | 第21-22页 |
·国华青竹园阎王碥组剖面 | 第22-23页 |
·南江沙滩剖面 | 第23-27页 |
第四章 岩石地层划分对比 | 第27-39页 |
·岩石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 第27-28页 |
·岩石地层划分及岩石地层特征 | 第28-37页 |
·九顶山地层小区岩石地层 | 第28-29页 |
·成都地层小区岩石地层 | 第29-34页 |
·米仓山地层小区岩石地层 | 第34-37页 |
·研究区岩石地层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 第39-44页 |
·生物地层 | 第39-41页 |
·Eoredlichia—Parabadiella 组合带 | 第40-41页 |
·Eoredlichia—Wutingaspis 组合带 | 第41页 |
·Palaeolenus—Paokannia nanjiangensis 组合带 | 第41页 |
·Hoffetella—Redlichia 组合带 | 第41页 |
·Chittidilla—Kunmingaspis 组合带 | 第41页 |
·广元地区寒武系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年代地层归属 | 第41-44页 |
·下寒武统 | 第42-43页 |
·中寒武统 | 第43-44页 |
第六章 沉积体系分析 | 第44-59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44-45页 |
·岩石结构及粒度标志 | 第44页 |
·沉积构造标志 | 第44-45页 |
·古生物标志 | 第45页 |
·寒武系沉积体系划分方案及沉积体系特征 | 第45-59页 |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 | 第46-52页 |
·海相组 | 第52-57页 |
·沉积体系差异性研究 | 第57页 |
·地质演化的初步认识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65-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