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纳米稀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42页
   ·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第21-28页
     ·碳纳米管简介第21页
     ·碳纳米管性质第21-22页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第22-28页
       ·碳纳米管负载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第22-26页
       ·碳纳米管负载金属纳米粒子第26-28页
   ·纳米材料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第28-33页
     ·纳米金属氧化物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第29-31页
     ·纳米金属单质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第31-33页
   ·稀土光致发光配合物概述第33-36页
     ·稀土元素和稀土配合物第33页
     ·稀土发光配合物分类第33-35页
     ·稀土发光配合物研究现状第35-36页
   ·纳米二氧化硅壳/核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6-40页
     ·纳米粒子概述第36-38页
       ·纳米粒子的定义第36页
       ·纳米粒子的性质第36-37页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第37-38页
     ·纳米二氧化硅壳/核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8-40页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40-42页
     ·目的及意义第40-41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41-42页
第二章 氧化钕/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研究第42-60页
   ·实验部分第42-47页
     ·反应原理第42页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第42-43页
     ·实验步骤第43-44页
     ·产物的表征方法及性能测试第44-47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7-55页
     ·电子显微镜(TEM、SEM、HRTEM)分析第47-50页
     ·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第50-52页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52-53页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53-54页
       ·热重-差热(TG-DTA)分析第54-55页
   ·机理研究第55-59页
     ·负载机理研究第55-58页
       ·碳纳米管酸处理的作用第55-56页
       ·十二烷基磺酸钠的作用第56-57页
       ·反应历程和机理第57-58页
     ·催化机理研究第58-59页
   ·本章结论第59-60页
第三章 氧化铈/多壁碳纳米管和氢氧化镧/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研究第60-74页
   ·实验部分第60-62页
     ·反应原理第60页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第60-61页
     ·实验步骤第61-62页
     ·产物的表征方法及性能测试第62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2-73页
     ·电子显微镜(TEM、SEM、HRTEM)分析和机理研究第62-65页
     ·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第65-67页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67-69页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子衍射能谱(EDS)分析第69-70页
     ·热重-差热(TG-DTA)分析第70-73页
   ·本章结论第73-74页
第四章 稀土氧化物/氧化铁/多壁碳纳米管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研究第74-87页
   ·实验部分第74-77页
     ·反应原理第74页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第74-75页
     ·实验步骤第75-77页
     ·产物的表征方法及性能测试第77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7-86页
     ·TEM和EDS分析第77-79页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79-81页
     ·热重-差热(TG-DTA)分析第81-86页
   ·本章结论第86-87页
第五章 Eu(TTA)_3phen/SiO_2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第87-102页
   ·实验部分第87-90页
     ·反应原理第87-88页
       ·Eu(TTA)_3phen结构第87-88页
       ·包覆SiO_2外壳原理第88页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第88-89页
     ·实验步骤第89-90页
     ·产物的表征方法及性能测试第90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0-100页
     ·去离子水用量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第90-93页
     ·Eu(TTA)_3phen/SiO_2荧光激发光谱以及正硅酸乙脂与Eu(TTA)_3phen不同质量比例产物荧光发射光谱研究第93-95页
     ·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第95-96页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第96-98页
     ·Eu(TTA)_3phen/SiO_2荧光稳定性研究第98-100页
   ·本章结论第100-102页
第六章 结论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3-114页
个人简历第114-115页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115-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对脊柱胸腰段矢状面曲度和活动度的影响
下一篇:塞罕坝机械林场落叶松锉叶蜂遥感监测与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