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前言 | 第11-17页 |
| ·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 第11-12页 |
| ·开发简况 | 第12-13页 |
| ·目前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15-16页 |
|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7-45页 |
| ·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 | 第17-18页 |
| ·构造特征 | 第18页 |
| ·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 | 第18-22页 |
| ·沉积背景与沉积体系模式 | 第18-20页 |
| ·沉积微相划分 | 第20-22页 |
| ·储层特征 | 第22-32页 |
| ·储层砂体分布特征 | 第22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2-24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4-25页 |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25-27页 |
| ·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研究 | 第27-29页 |
| ·储层粘土矿物特征 | 第29-31页 |
| ·储层润湿性及敏感性特征 | 第31-32页 |
| ·隔夹层特征 | 第32-33页 |
| ·超稠油油水分布规律及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 第33-42页 |
| ·有效储层标准研究及有效厚度划分 | 第33-39页 |
| ·油水分布规律及油藏类型 | 第39-42页 |
| ·流体性质 | 第42-43页 |
| ·原油性质 | 第42页 |
| ·地层水性质 | 第42-43页 |
| ·地层温度与压力 | 第43页 |
| ·储量计算 | 第43-45页 |
| 3 影响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因素分析 | 第45-51页 |
| ·油藏地质参数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原油粘度 | 第45页 |
| ·油层产状 | 第45-47页 |
| ·注汽工艺参数的影响 | 第47-49页 |
| ·蒸汽干度 | 第47页 |
| ·注汽速度 | 第47-48页 |
| ·注汽强度 | 第48-49页 |
| ·射孔方式的影响 | 第49-51页 |
| ·射孔厚度 | 第49页 |
| ·视净总厚度比 | 第49-51页 |
| 4 超稠油开发周期生产特点及开发矛盾 | 第51-57页 |
| ·周期生产特点 | 第51-53页 |
| ·原油粘度大、流动温度高 | 第51页 |
| ·放喷时间短,放喷产量低 | 第51页 |
| ·产量高、递减快、周期短 | 第51-52页 |
| ·周期产油量、油汽比随周期数增加先升后降 | 第52-53页 |
| ·高周期排水期延长,初期产能下降,吞吐效果变差 | 第53页 |
| ·开发矛盾 | 第53-57页 |
| ·井间汽窜频繁 | 第53-54页 |
| ·油井套管损坏严重 | 第54-55页 |
| ·油藏边、底水影响 | 第55页 |
| ·油层纵向动用程度不均 | 第55-57页 |
| 5 CO_2+磺酸盐+蒸汽三元复合吞吐机理研究及效果评价 | 第57-72页 |
| ·CO_2 性质 | 第57页 |
| ·表面活性剂 | 第57页 |
| ·三元复合吞吐增油的机理研究 | 第57-62页 |
| ·降低原油粘度 | 第57-59页 |
| ·调剖机理的研究 | 第59-60页 |
| ·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 | 第60-61页 |
| ·降低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 | 第61-62页 |
| ·CO_2 注入量的影响实验研究 | 第62-64页 |
| ·水蒸汽注入量的影响实验研究 | 第64-66页 |
| ·CO_2 注入量的理论研究 | 第66-67页 |
| ·影响CO_2 吞吐的参数的理论研究 | 第67-68页 |
| ·注蒸汽-CO_2 吞吐数模 | 第68页 |
| ·试验区的选择 | 第68-69页 |
| ·多元复合蒸汽驱措施效果评价 | 第69-72页 |
| ·.地面注入设备流程 | 第69页 |
| ·现场实施情况 | 第69页 |
| ·现场实施后效果评价 | 第69-71页 |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71-72页 |
| 6 结论和认识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