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证据失权制度概述 | 第11-18页 |
一、证据失权的涵义 | 第11-13页 |
(一) 证据失权制度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 证据失权制度的内容 | 第12-13页 |
二、证据失权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3-14页 |
(一) 诉讼效率 | 第13页 |
(二) 诚实信用原则 | 第13-14页 |
三、证据失权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4-15页 |
(一) 第一阶段:法定顺序主义 | 第14-15页 |
(二) 第二阶段:自由顺序主义 | 第15页 |
(三) 第三阶段:证据适时提出主义 | 第15页 |
四、证据失权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15-18页 |
(一) 证据失权制度有利于保障程序公正 | 第15-16页 |
(二) 证据失权制度有利于保障程序安定 | 第16页 |
(三) 证据失权制度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益 | 第16页 |
(四) 证据失权制度有利于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国外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比较 | 第18-25页 |
一、国外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介绍 | 第18-23页 |
(一) 美国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18-19页 |
(二) 德国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19-21页 |
(三) 法国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21-22页 |
(四) 日本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22-23页 |
二、国外证据失权制度的比较 | 第23-25页 |
(一) 对举证期限的确定方式不同 | 第23页 |
(二) 证据失权的后果严苛程度不同 | 第23-24页 |
(三) 对二审和再审期间新提出的证据态度不同 | 第24页 |
(四) 两大法系的不同规定的原因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现状及分析 | 第25-37页 |
一、我国证据失权制度设立的背景 | 第25-28页 |
(一) 《民诉证据若干规定》颁布之前关于举证期限的规定 | 第25-26页 |
(二) 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 | 第26-27页 |
(三) 对证据失权制度的探索性规定 | 第27-28页 |
二、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规定 | 第28-32页 |
(一) 对举证期限的确定 | 第28-29页 |
(二) 对证据失权后果的规定 | 第29页 |
(三) 证据失权的例外情形 | 第29-32页 |
三、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评析 | 第32-37页 |
(一) 举证期限的确定有不合理之处 | 第32-33页 |
(二) 证据失权的临界点未明确 | 第33-35页 |
(三) 对新证据的规定不尽合理 | 第35页 |
(四) 未规定被告强制答辩义务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理性认识及完善 | 第37-45页 |
一、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理性认识 | 第37-40页 |
(一) 证据失权制度与当事人的处分权 | 第38页 |
(二) 证据失权制度与客观真实 | 第38-39页 |
(三) 证据失权制度后果的严苛性 | 第39-40页 |
二、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0-45页 |
(一) 合理界定新证据 | 第40-41页 |
(二) 行使法官的释明权,加强对当事人的举证指导 | 第41-42页 |
(三) 提示被告答辩 | 第42页 |
(四) 处理好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取证的关系 | 第42-44页 |
(五) 与证据交换制度相协调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