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A检验检疫局绩效考核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 一、本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二、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框架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公共管理理论和平衡记分卡理论 | 第11-19页 |
| 第一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1-14页 |
|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 | 第11页 |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1-13页 |
| 三、绩效管理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平衡记分卡简介 | 第14-19页 |
| 一、平衡计分卡的产生 | 第14页 |
| 二、作为评价系统的平衡计分卡 | 第14-15页 |
| 三、作为战略管理系统的平衡计分卡 | 第15-16页 |
| 四、作为沟通工具的平衡计分卡 | 第16页 |
| 五、平衡计分卡和公共部门管理 | 第16-19页 |
| 第三章 我国政府绩效考核和西方政府绩效考核 | 第19-26页 |
| 第一节 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考核问题分析 | 第19-21页 |
| 一、缺乏实施行政绩效评估的政府管理新理念 | 第19-20页 |
| 二、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作为法定依据 | 第20页 |
| 三、还没有建立完备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20-21页 |
| 四、评估结果缺乏有效反馈 | 第21页 |
| 第二节 美英政府绩效考核 | 第21-24页 |
| 一、美国政府绩效考核 | 第21-22页 |
| 二、英国政府绩效考核 | 第22-24页 |
| 第四节 国外政府绩效考核对我国的启示 | 第24-26页 |
| 一、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理念 | 第24页 |
| 二、建立绩效评估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24页 |
| 三、建立强有力的政府绩效管理机构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A局的使命和战略目标 | 第26-37页 |
| 第一节 检验检疫系统简介 | 第26-28页 |
| 一、质检总局简介 | 第26页 |
| 二、检验检疫系统简介 | 第26-27页 |
| 三、A检验检疫局简介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A局的使命宣言 | 第28-31页 |
| 一、组织使命和组织的绩效考核 | 第28-29页 |
| 二、使命实例 | 第29-30页 |
| 三、A局的使命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A局的战略设计 | 第31-37页 |
| 一、A局外部环境分析 | 第32-34页 |
| 二、A局内部环境分析 | 第34-35页 |
| 三、A局当前的战略工作重点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A局平衡计分卡的设计 | 第37-48页 |
| 第一节 平衡记分卡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受众服务维度 | 第38-40页 |
| 第三节 学习和成长维度 | 第40-43页 |
| 一、员工能力方面指标 | 第40-41页 |
| 二、信息系统能力方面指标 | 第41-42页 |
| 三、激励、授权和协作方面指标 | 第42-43页 |
| 第四节 内部流程维度 | 第43-46页 |
| 一、工作质量流程 | 第43-44页 |
| 二、创新流程 | 第44-45页 |
| 三、外部沟通宣传流程 | 第45-46页 |
| 第五节 财务预算维度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 A局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 第48-56页 |
| 第一节 实施平衡计分卡前的准备工作 | 第48-50页 |
| 一、适用平衡计分卡的组织单位 | 第48-49页 |
| 二、得到高级管理层的全力支持 | 第49页 |
| 三、成立专门的平衡计分卡团队 | 第49-50页 |
| 第二节 培训和沟通计划 | 第50页 |
| 第三节 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和分级实施 | 第50-52页 |
| 一、设计A局的平衡计分卡体系 | 第50-51页 |
| 二、A局平衡计分卡的分级实施 | 第51页 |
| 三、A1局分级实施平衡计分卡 | 第51-52页 |
| 四、A2处分级实施平衡计分卡 | 第52页 |
| 第四节 反馈、跟踪和资源配置 | 第52-54页 |
| 一、对平衡计分卡的反馈和跟踪 | 第52-53页 |
| 二、绩效考核和资源配置 | 第53-54页 |
| 第五节 持续成功实施平衡计分卡 | 第54-56页 |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