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我国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第7页 |
二、“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产生背景 | 第7-8页 |
三、前人理论与实践上的研究 | 第8-9页 |
四、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与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第一章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产生背景 | 第10-16页 |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 | 第10-12页 |
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12-13页 |
三、“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非指示性”教学的主要特点和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 | 第16-17页 |
二、“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教学流程、案例分析和操作要领 | 第19-26页 |
一、“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教学流程 | 第19-21页 |
二、《一堂<故都的秋>的“批判会”》案例分析 | 第21-23页 |
三、“非指示性”阅读教学操作要领 | 第23-26页 |
第四章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实践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矫正策略 | 第26-31页 |
一、不能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忽视对文本的真实解读 | 第26-27页 |
二、如何保证学生的认知质量不降低? | 第27-28页 |
三、“非指示性”教学是否适用于所有文章,如何把握教学时数? | 第28-29页 |
四、“非指示性”阅读教学如何评价? | 第29-31页 |
第五章 “非指示性”阅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 第31-35页 |
一、教师并非不预设 | 第31页 |
二、教师并非不作为 | 第31-32页 |
三、教师素养是对话成败的关键 | 第32-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