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的成功探索--朱践耳《黔岭素描》及《纳西一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6-10页 |
一、作品的诞生背景 | 第6-7页 |
二、已知的研究状况 | 第7-9页 |
三、本文的研究角度 | 第9-10页 |
第一章 作品的结构分析 | 第10-23页 |
第一节 关于《黔岭素描》 | 第10-16页 |
第二节 关于《纳西一奇》 | 第16-20页 |
第三节 结构上的继承与创新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调思维的特点 | 第23-34页 |
第一节 民间调式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异调拼接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多调叠置 | 第27-31页 |
第四节 调中心与调关系的呈现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多声音响结合的逻辑 | 第34-50页 |
第一节 线性逻辑 | 第34-39页 |
第二节 纵合逻辑 | 第39-47页 |
第三节 块状逻辑 | 第47页 |
第四节 集合逻辑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民族的现代的音乐新风格 | 第50-57页 |
第一节 生动的民间题材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新颖的旋律音调 | 第51-53页 |
第三节 丰富的多声音响 | 第53-54页 |
第四节 独特的节奏形态 | 第54-56页 |
第五节 绚丽的音色组合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书目和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1 | 第61-64页 |
附录2 | 第64-66页 |
附录3 | 第66-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