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状况及意义 | 第7页 |
| 第二节 课题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7-10页 |
| 一、研究材料 | 第7-8页 |
|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8-10页 |
| 第二章 从《广韵》各摄在闽音韵书中的分化情况看闽音韵书之间的亲疏关系 | 第10-72页 |
| 第一节 阴声韵 | 第10-29页 |
| 一、果摄 | 第10-12页 |
| 二、假摄 | 第12-13页 |
| 三、遇摄 | 第13-15页 |
| 四、蟹摄 | 第15-21页 |
| 五、止摄 | 第21-25页 |
| 六、效摄 | 第25-27页 |
| 七、流摄 | 第27-29页 |
| 第二节 阳声韵和入声韵 | 第29-71页 |
| 一、咸摄 | 第29-36页 |
| 二、深摄 | 第36-37页 |
| 三、山摄 | 第37-49页 |
| 四、臻摄 | 第49-53页 |
| 五、宕摄 | 第53-57页 |
| 六、江摄 | 第57页 |
| 七、曾摄 | 第57-60页 |
| 八、梗摄 | 第60-66页 |
| 九、通摄 | 第66-71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三章 从四本明清韵书的一些显著特点看其相互间的关系 | 第72-86页 |
| 第一节 从四本韵书最复杂的层次叠置现象看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 | 第72-84页 |
| 一、阴声韵韵类 | 第72-76页 |
| 二、阳声韵韵类 | 第76-79页 |
| 三、入声韵韵类 | 第79-83页 |
| 四、鼻化韵韵类 | 第83-84页 |
| 五、声化韵韵类 | 第84页 |
| 第二节 从四本韵书的韵类特点看其亲疏关系 | 第84-86页 |
| 第四章 四本明清闽音韵书和现代闽音的韵系对比 | 第86-131页 |
| 第一节 四本明清闽音韵书和现代闽音的阴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86-101页 |
| 一、韵书《戚林八音》和福州现代方音的阴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86-89页 |
| 二、韵书《建州八音字义遍览》和建瓯现代方音的阴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89-93页 |
| 三、韵书《八音定诀》和厦门现代方音的阴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93-97页 |
| 四、韵书《潮语十五音》和潮州现代方音的阴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97-101页 |
| 第二节 四本明清闽音韵书和现代闽音的阳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01-110页 |
| 一、韵书《戚林八音》和福州现代方音的阳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01-103页 |
| 二、韵书《建州八音字义遍览》和建瓯现代方音的阳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03-105页 |
| 三、韵书《八音定诀》和厦门现代方音的阳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05-107页 |
| 四、韵书《潮语十五音》和潮州现代方音的阳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07-110页 |
| 第三节 四本明清闽音韵书和现代闽音的入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10-123页 |
| 一、韵书《戚林八音》和福州现代方音的入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10-113页 |
| 二、韵书《建州八音字义遍览》和建瓯现代方音的入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13页 |
| 三、韵书《八音定诀》和厦门现代方音的入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13-118页 |
| 四、韵书《潮语十五音》和潮州现代方音的入声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18-123页 |
| 第四节 四本明清闽音韵书和现代闽音的鼻化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23-129页 |
| 一、韵书《八音定诀》和厦门现代方音的鼻化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23-126页 |
| 二、韵书《潮语十五音》和潮州现代方音的鼻化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26-129页 |
| 第五节 四本明清闽音韵书和现代闽音的声化韵中古来源的比较 | 第129-131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131-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34页 |
| 后记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