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部分 大豆苷元含磷衍生物的合成及磷酰化产物与蛋白的弱相互作用研究 | 第10-6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4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 第10-11页 |
·大豆苷元的研究背景和物理性质 | 第11-12页 |
·大豆苷元的药理作用 | 第12-15页 |
·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 | 第12-13页 |
·抗心率失常作用 | 第13页 |
·抗缺氧作用 | 第13页 |
·抗缺血作用 | 第13-14页 |
·局部麻醉作用 | 第14页 |
·对平滑肌的作用 | 第14页 |
·雌激素作用 | 第14-15页 |
·抗促癌及诱导癌细胞的分化作用 | 第15页 |
·大豆苷元的提取与分离 | 第15-18页 |
·溶剂提取法 | 第15-16页 |
·超声萃取法 | 第16页 |
·微波辅助萃取法 | 第16-17页 |
·大孔树脂吸附法 | 第17页 |
·铅盐沉淀法 | 第17-18页 |
·物理方法改善大豆苷元溶解度的研究 | 第18-19页 |
·大豆苷元的结构改造研究 | 第19-21页 |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本部分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大豆苷元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24-42页 |
·大豆苷元衍生物的设计 | 第24-25页 |
·大豆苷元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 第25-26页 |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仪器和药品 | 第26页 |
·磷酰化试剂和磷酰化甘氨酸的制备 | 第26-28页 |
·二甲基亚磷酸酯的合成 | 第26页 |
·二乙基亚磷酸酯的合成 | 第26-27页 |
·二正丙基亚磷酸酯的合成 | 第27页 |
·二异丙基亚磷酸酯的合成 | 第27页 |
·二正丁基亚磷酸酯的合成 | 第27页 |
·二异丁基亚磷酸酯的合成 | 第27-28页 |
·磷酰化甘氨酸的制备 | 第28页 |
·目标化合物a~f的制备 | 第28页 |
·目标化合物g的制备 | 第28页 |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28-37页 |
·目标化合物的产率、熔点等数据 | 第28-29页 |
·化合物的ESI-MS表征 | 第29页 |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IR)表征 | 第29-30页 |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NMR)的表征 | 第30-34页 |
·化合物d的X-ray单晶衍射数据 | 第34-37页 |
·讨论 | 第37-42页 |
·化合物的IR图谱分析 | 第37-38页 |
·化合物的NMR分析 | 第38-41页 |
·化合物的ESI-MS/MS裂解规律分析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磷酰化大豆苷元与蛋白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42-64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6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2-43页 |
·磷酰化大豆苷元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43-50页 |
·ESI质谱法检测流动注射的溶菌酶溶液 | 第44页 |
·化合物a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44-45页 |
·化合物b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45-46页 |
·化合物c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46-47页 |
·化合物d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47-48页 |
·化合物e与溶菌酶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磷酰化大豆苷元与胰岛素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0-57页 |
·ESI质谱法检测流动注射的胰岛素溶液 | 第50页 |
·化合物a与胰岛素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0-51页 |
·化合物b与胰岛素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1-52页 |
·化合物c与胰岛素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2-53页 |
·化合物d与胰岛素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3-54页 |
·化合物e与胰岛素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磷酰化大豆苷元与细胞色素C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7-63页 |
·ESI质谱法检测流动注射的细胞色素C溶液 | 第57-58页 |
·化合物a与细胞色素C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8-59页 |
·化合物b与细胞色素C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59-60页 |
·化合物c与细胞色素C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60-61页 |
·化合物d与细胞色素C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61-62页 |
·化合物e与细胞色素C弱相互作用的ESI质谱研究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第二部分 茄呢醇的结构改造 | 第64-74页 |
第四章 | 第64-73页 |
·前言 | 第64-69页 |
·茄呢醇的性质与结构 | 第64-65页 |
·茄呢醇的提取与纯化 | 第65-66页 |
·茄呢醇的研究现状 | 第66-69页 |
·茄呢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69-72页 |
·茄呢基膦酸二酯的设计 | 第69-70页 |
·茄呢基膦酸二酯的合成路线 | 第70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仪器和药品 | 第70页 |
·茄呢基溴的制备 | 第70-71页 |
·茄呢基膦酸二酯的合成 | 第71页 |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71-72页 |
·讨论 | 第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4页 |
·本文得到的结论 | 第73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99页 |
在读期间发表或接收的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