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0. 引言 | 第8-13页 |
·本文所研究的“想+N+V”格式范围的界定 | 第8页 |
·“想+N+V”格式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 第8-9页 |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语料的选择与说明 | 第11页 |
·本文力求做到形式与意义、描写和解释、结构与功能、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 第11-12页 |
·本文没有打算追求完整系统的框架结构,而追求每个专题的相对深刻与创新 | 第12-13页 |
1. “想+N+V”格式的语表构成 | 第13-22页 |
·“想+N+V”格式构成条件 | 第13-14页 |
·“想+N+V”格式结构特点 | 第14-15页 |
·“想+N+V”格式句法特征 | 第15-22页 |
2. “想+N+V”格式的语里意义 | 第22-33页 |
·“想+N+V”格式在语言现实中的情况 | 第22-27页 |
·“想+N+V”结构的语义特征 | 第27-33页 |
3. “想+N+V”结构的语用价值 | 第33-41页 |
·交际目的决定着说话内容和说话方式 | 第33-35页 |
·N前置的作用及其理论解释 | 第35-37页 |
·与“想+V+N”结构相比,“想+N+V”产生的语用效果 | 第37-38页 |
·两格式回答问题时的预设不同 | 第38-39页 |
·这个格式挑选主语 | 第39页 |
·与“想+V+N”结构相比,“想+N+V”出现的机会少得多的原因 | 第39-41页 |
4. 总结和余论 | 第41-44页 |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41-42页 |
·本文的不足与几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