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1-15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 第12-15页 |
|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历程的启示 | 第15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历史街区的相关概念及其保护与更新的理论依据 | 第18-28页 |
| ·历史街区的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 ·历史街区的定义 | 第18-19页 |
| ·我国目前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几个误区 | 第19-20页 |
| ·历史街区改造面临的问题 | 第20-21页 |
| ·历史街区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 ·保护与更新的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 ·国际宪章相关的理论依据 | 第22页 |
| ·景观规划相关的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 ·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 ·历史街区对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 第25-28页 |
| ·文化方面的作用 | 第25-26页 |
| ·经济方面的作用 | 第26页 |
| ·社会方面的作用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历史街区环境改造的原则与方法 | 第28-40页 |
| ·历史街区环境改造的原则 | 第28-34页 |
| ·历史街区建筑改造的原则 | 第28-29页 |
| ·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和动态保护的原则 | 第29-30页 |
| ·历史街区风貌改造的原则 | 第30-31页 |
| ·历史街区的延续性和时代性原则 | 第31-32页 |
| ·公众参与的原则 | 第32-34页 |
| ·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 第34页 |
| ·历史街区环境改造的方法 | 第34-40页 |
| ·历史街区建筑的改造 | 第34-36页 |
| ·街道格局的改造 | 第36页 |
| ·空间高度和尺度的控制 | 第36-37页 |
| ·基础设施的改造 | 第37页 |
| ·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 第37-38页 |
| ·小规模改造整体实施的有机更新方式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历史街区环境改造案例分析 | 第40-65页 |
| ·案例选择 | 第40页 |
| ·苏州桐芳巷改造案例分析 | 第40-47页 |
| ·桐芳巷小区概况 | 第40-41页 |
| ·小区规划设计基本思想 | 第41页 |
| ·调查分析 | 第41-45页 |
| ·桐芳巷环境改造模式探讨 | 第45-46页 |
| ·现状发展及对城市各个方面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上海新天地环境改造案例分析 | 第47-62页 |
| ·居住形态的演变及其形成的动因分析 | 第47-50页 |
| ·上海新天地现状概况 | 第50-52页 |
| ·新天地的调查分析 | 第52-59页 |
| ·新天地改造模式探讨 | 第59-61页 |
| ·新天地改造模式的思考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5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65-67页 |
| ·研究成果 | 第65页 |
| ·感言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图片来源 | 第70-71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