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及乳制品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引言 | 第8-12页 |
| 第一章 奶及乳制品中的脂肪酸 | 第12-16页 |
| ·含量及组成 | 第12-13页 |
| ·生理功能及营养价值 | 第13页 |
| ·脂肪酸含量测定技术 | 第13-15页 |
| ·银化薄层色谱法 | 第13-14页 |
| ·比色法 | 第14页 |
| ·气相色谱法 | 第14页 |
| ·液相色谱法 | 第14-15页 |
| ·脂肪酸甲酯化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奶及乳制品中的蛋白质 | 第16-21页 |
| ·含量及组成 | 第16-17页 |
| ·生理功能及营养价值 | 第17页 |
| ·蛋白质含量测定技术 | 第17-21页 |
| ·凯氏定氮法 | 第17-18页 |
| ·吸光光度法 | 第18-20页 |
| ·荧光光度法 | 第20页 |
| ·共振散射光度法 | 第20页 |
| ·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分析法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奶及乳制品中的抗生素残留 | 第21-28页 |
|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来源 | 第21-22页 |
|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危害 | 第22页 |
|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现状 | 第22-24页 |
|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 | 第24-28页 |
| ·微生物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 ·理化检测法 | 第25-27页 |
| ·免疫法 | 第27-28页 |
| 实验部分 | 第28-71页 |
| 第一章 仪器与试剂 | 第28-30页 |
| ·仪器 | 第28页 |
| ·药品 | 第28-29页 |
| ·样品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奶及乳制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 第30-44页 |
| ·脂肪油的提取 | 第30页 |
| ·脂肪酸的甲酯化 | 第30页 |
| ·色谱条件 | 第30-31页 |
| ·质谱条件 | 第31页 |
| ·结果 | 第31-42页 |
| ·色谱图 | 第31-36页 |
| ·脂肪酸成分比较 | 第36-40页 |
| ·油酸相对百分含量比较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奶及乳制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 第44-57页 |
| ·凯氏定氮法 | 第44-45页 |
| ·样品消化 | 第44页 |
| ·蒸馏 | 第44-45页 |
| ·滴定 | 第45页 |
| ·结果计算 | 第45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45-56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45-46页 |
| ·紫外条件 | 第46页 |
| ·稳定性实验 | 第46页 |
| ·水解温度的选择 | 第46-47页 |
| ·脱脂超声时间的选择 | 第47-48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8-49页 |
| ·方法精密度 | 第49-50页 |
| ·方法回收率 | 第50页 |
| ·结果 | 第50-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奶及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的 HPLC 测定 | 第57-70页 |
| ·青霉素(钾) | 第57-58页 |
| ·青霉素(钾)的性状 | 第57页 |
| ·衍生原理 | 第57-58页 |
| ·青霉烷酸硫醇汞的紫外吸收图 | 第58页 |
| ·青霉素(钾)衍生化条件的确定 | 第58-63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58-59页 |
| ·因素分析 | 第59页 |
| ·色谱条件 | 第59页 |
| ·衍生化实验因素 | 第59-60页 |
| ·实验计划及结果 | 第60-61页 |
| ·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第61-63页 |
| ·HPLC 检测 | 第63-68页 |
| ·色谱条件 | 第63页 |
| ·青霉素(钾)衍生 | 第63页 |
| ·稳定性实验 | 第63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3-64页 |
| ·样品处理 | 第64-66页 |
| ·脱蛋白次数的选择 | 第66页 |
| ·方法精密度 | 第66-67页 |
| ·方法回收率 | 第67-68页 |
| ·最低检测限 | 第68页 |
| ·样品测定 | 第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进一步设想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