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综述 | 第8-15页 |
| ·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提高了水电站运行的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 | 第8页 |
| ·实施水电站综合自动化可大大减少工作人员,并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 第8页 |
| ·实施水电站综合自动化可提高所在电站甚至整个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 | 第8-9页 |
| ·实施水电站自动化可提高水电站运行的可靠性 | 第9页 |
| ·监控系统结构模式 | 第9-11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 ·国外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 | 第11-12页 |
| ·国内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2 李家峡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现状及改造原则 | 第15-22页 |
| ·电站现状 | 第15页 |
| ·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现状 | 第15-16页 |
| ·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原则 | 第16-18页 |
| ·设计依据 | 第16-17页 |
| ·改造原则 | 第17-18页 |
| ·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方案 | 第18-22页 |
| 3 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配置 | 第22-42页 |
| ·控制方式 | 第22页 |
| ·调度要求 | 第22页 |
| ·控制、调节方式 | 第22页 |
| ·系统结构 | 第22-24页 |
| ·结构型式 | 第22页 |
| ·网络结构及特性 | 第22-24页 |
| ·对外通信 | 第24页 |
| ·设备配置 | 第24-37页 |
| ·主要设备配置 | 第24-25页 |
| ·主要设备节点结构 | 第25-37页 |
| ·设备布置 | 第37页 |
| ·系统主要特点和性能指标 | 第37-42页 |
| ·系统主要特点 | 第37-38页 |
| ·系统性能指标 | 第38-42页 |
| 4 水轮发电机组顺序控制设计 | 第42-63页 |
| ·水轮机组自动控制原理 | 第42-44页 |
| ·水轮发电机组控制的理论依据 | 第42-43页 |
| ·水轮发电机组自动控制的任务和要求 | 第43-44页 |
| ·自动开机控制 | 第44-47页 |
| ·自动停机控制(正常停机) | 第47-49页 |
| ·停机监视 | 第49-50页 |
| ·紧急事故停机原理 | 第50-52页 |
| ·机组顺序控制软件设计 | 第52-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5 李家峡水电站监控软件设计 | 第63-84页 |
| ·计算机系统软件 | 第63-65页 |
| ·系统软件要求 | 第63页 |
| ·系统软件选择 | 第63-65页 |
| ·监控系统基本软件 | 第65-71页 |
| ·监控系统基本软件组成 | 第66-68页 |
| ·数据类型及数据流向 | 第68-69页 |
| ·监控系统软件的基本结构 | 第69-70页 |
| ·软件基本流程 | 第70-71页 |
| ·监控组态软件及主要功能界面 | 第71-79页 |
| ·李家峡水电站主接线监控界面 | 第73-76页 |
| ·李家峡水电站监控总界面 | 第76-77页 |
| ·李家峡水电站监控系统电气量界面 | 第77-78页 |
| ·李家峡水电站监控系统设备状态监视界面 | 第78-79页 |
| ·数据库和通讯软件 | 第79-83页 |
| ·数据库软件 | 第79-80页 |
| ·历史数据库软件 | 第80-82页 |
| ·通讯软件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6 结论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 附录1: 改造前李家峡水电站监控系统结构框图 | 第88-89页 |
| 附录2: 李家峡水电站电气主接线图 | 第89-90页 |
| 附录3: 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过渡框图 | 第90-91页 |
| 附录4: 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最终框图 | 第91-92页 |
| 附录5: 中控室控制台尺寸图 | 第92-93页 |
| 附录6: FDPM交直流双供电插箱原理图 | 第93-94页 |
| 附录7: 冗余电源原理图 | 第94-95页 |
| 附录8: 双交直流冗余供电插箱与PLC冗余电源模件的接线方式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