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海床沉积物波致液化破坏及自动监测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0. 前言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海床沉积物波致液化破坏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6页 |
·室内模型实验 | 第13-14页 |
·解析解法和数值分析法 | 第14-16页 |
·海床沉积物强度变化过程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8页 |
·海床沉积物现场监测方法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 波浪作用下海床沉积物液化破坏水槽模拟实验研究 | 第20-32页 |
·引言 | 第20-21页 |
·实验装置和材料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孔压探头的布置与底床的制备 | 第21-22页 |
·加波方式 | 第22页 |
·液化破坏演化的测量方法 | 第22-23页 |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23-28页 |
·孔隙水压力的的变化情况 | 第23-25页 |
·土床液化破坏的演化情况 | 第25-28页 |
·波浪作用下土床的液化与破坏过程比较 | 第28-30页 |
·波浪作用下海床液化的判断 | 第28-29页 |
·土床的液化与破坏的比较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3 波浪作用下海床沉积物强度变化水槽模拟实验研究 | 第32-43页 |
·实验装置、材料和过程 | 第32页 |
·实验装置和材料 | 第32页 |
·水槽实验过程 | 第32页 |
·实验结果 | 第32-36页 |
·竖直方向上强度变化 | 第32-35页 |
·水平方向上强度变化 | 第35-36页 |
·土床强度非均匀性的讨论 | 第36-42页 |
·强度非均匀性的产生 | 第36-37页 |
·强度非均匀性的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水槽模拟实验与现场试验结果对比 | 第39-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4. 海床沉积物液化与强度变化关系研究 | 第43-57页 |
·实验装置、材料和过程 | 第43-44页 |
·实验装置和材料 | 第43页 |
·水槽实验过程 | 第43-44页 |
·实验现象 | 第44-4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54页 |
·强度变化界面与液化破坏界面的比较 | 第54-55页 |
·强度增长界面与液化破坏界面变化规律机理分析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5. 海床沉积物液化破坏深度自动监测系统研究 | 第57-63页 |
·监测系统原理 | 第57-58页 |
·监测系统的功能设计 | 第58-59页 |
·沉降锥自动沉降功能设计 | 第58页 |
·数据的自动采集,存储功能设计 | 第58-59页 |
·系统的数据传输功能设计 | 第59页 |
·监测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59-61页 |
·自动沉降装置的结构设计 | 第60页 |
·浮球装置结构设计 | 第60-61页 |
·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 | 第61-62页 |
·沉降时刻的确定 | 第61页 |
·有效应力的确定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6 结论、成果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63-65页 |
·结论和成果 | 第63-64页 |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