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地质灾害自动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2 崂山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特征 | 第20-27页 |
·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23页 |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气象水文 | 第21页 |
·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地质构造 | 第22页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22-23页 |
·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 第23-26页 |
·地质灾害类型 | 第23-24页 |
·滑坡灾害 | 第23页 |
·崩塌灾害 | 第23-24页 |
·泥石流灾害 | 第24页 |
·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25-26页 |
·滑坡灾害发育特征 | 第25页 |
·崩塌灾害发育特征 | 第25-26页 |
·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 | 第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3 崂山地质灾害现场自动监测 | 第27-45页 |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 | 第27-30页 |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 第27-28页 |
·地质灾害监测仪器 | 第28-29页 |
·监测方法分类及适用性分析 | 第29-30页 |
·崂山地质灾害监测方法 | 第30页 |
·监测点概况及监测准备工作 | 第30-36页 |
·监测点概况 | 第30-31页 |
·现场钻探取样 | 第31-34页 |
·声波和电阻率测试 | 第34-36页 |
·自动监测装置布设 | 第36-44页 |
·滑坡力自动监测 | 第36-39页 |
·裂缝变形自动监测 | 第39-40页 |
·危岩体位移自动监测 | 第40-41页 |
·降雨量自动监测 | 第41-43页 |
·数据采集发送及供电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4 崂山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方法 | 第45-61页 |
·预测预报方法 | 第45-48页 |
·预报阶段划分 | 第45页 |
·预报方法分类及适用性分析 | 第45-47页 |
·预报方法的选择 | 第47-48页 |
·基于单因素预测分析 | 第48-53页 |
·指数平滑法 | 第48-50页 |
·多项式曲线拟合法 | 第50页 |
·模型应用及比较 | 第50-53页 |
·基于多因素综合预报 | 第53-60页 |
·专家系统概述 | 第53页 |
·崂山地质灾害专家系统设计 | 第53-54页 |
·专家系统预警指标 | 第54-55页 |
·专家系统综合预报过程 | 第55-60页 |
·知识获取 | 第55-58页 |
·知识表达 | 第58页 |
·推理过程 | 第58-59页 |
·人机界面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5 崂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 第61-71页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1-62页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61页 |
·系统开发原则 | 第61-62页 |
·系统框架构成 | 第62页 |
·系统实时监测功能实现 | 第62-66页 |
·登陆界面 | 第63页 |
·主界面 | 第63-64页 |
·传感器列表区 | 第64页 |
·传感器采集区 | 第64-65页 |
·传感器数据记录区 | 第65-66页 |
·传感器设置区 | 第66页 |
·系统网络平台功能实现 | 第66-70页 |
·平台首页 | 第67页 |
·登录界面 | 第67-68页 |
·监测点界面 | 第68页 |
·监测点信息查询 | 第68-69页 |
·系统管理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6 结论 | 第71-73页 |
·论文研究总结 | 第71页 |
·下一步的研究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