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

燕麦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披碱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综述第10-27页
 1 禾本科牧草的组培再生的研究进展第13-16页
   ·影响禾本科牧草再生的因素第13-16页
     ·植物激素对牧草愈伤组织分化的影晌第14-15页
     ·受体材料和外植体来源对牧草愈伤组织再生的影响第15页
     ·继代培养时间对牧草愈伤组织分化能力的影晌第15-16页
     ·其他因素对牧草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的影响第16页
 2 禾本科牧草遗传转化的方法第16-22页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第16-17页
   ·通过原生质体的遗传转化第17页
   ·脂质体介导转化法第17页
   ·电击穿孔转化法第17-19页
   ·PEG介导转化法第19页
   ·农杆菌共培养转化法第19-20页
   ·基因直接转入组织细胞第20-22页
     ·巨量注射法第20-21页
     ·显微注射法第21页
     ·基因枪法第21-22页
     ·花粉管通道法介导的DNA转化第22页
 3 影响禾本科牧草的遗传转化的因素第22-25页
   ·农杆菌菌株第23-24页
   ·乙酰丁香酮第24页
   ·单糖第24页
   ·甜菜碱第24页
   ·钙离子第24-25页
   ·共培养时间第25页
   ·渗透处理第25页
   ·外植体的类型和生理状态第25页
 4 转化细胞的选择培养和高频再生第25-27页
   ·转化细胞的选择第25-26页
   ·高效转化受体的再生第26-27页
第二章 披碱草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第27-36页
 一 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试验材料第27-28页
     ·植物材料第27页
     ·仪器和设备第27页
     ·主要试剂第27-28页
   ·实验方法第28页
     ·外植体的准备第28页
     ·选择诱导培养基第28页
     ·继代培养愈伤组织第28页
     ·选择生根培养基第28页
 二 结果与分析第28-32页
   ·愈伤组织的诱导第28-30页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第30-31页
   ·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和再生第31-32页
 三 讨论第32-36页
   ·愈伤组织诱导中的影响因素第32-33页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披碱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2-33页
     ·基本培养基对披碱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3页
   ·继代培养中的影响因素第33-36页
第三章 燕麦再生体系的建立第36-4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6-38页
   ·材料第36页
     ·植物材料第36页
     ·仪器和设备第36页
     ·主要试剂第36页
   ·实验方法第36-38页
     ·外植体培养第36-38页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筛选第36-38页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的筛选第38页
 3 结果第38-42页
   ·诱导愈伤组织的基本培养基和外植体的筛选第38-39页
   ·不同激素浓度对燕麦出愈和分化的影响第39-40页
   ·不同培养基和继代时间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第40-42页
第四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燕麦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第42-5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2-52页
   ·材料第42-45页
     ·菌株和质粒第42页
     ·菌株、质粒和工具酶第42-43页
     ·自配的主要标准试剂第43-44页
     ·培养基第44-45页
       ·大肠杆菌用培养基第44-45页
       ·农杆菌培养基(YEB)第45页
       ·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培养基第45页
   ·根癌农杆菌介导燕麦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第45-49页
     ·质粒DNA的制备第45-47页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燕麦第47-49页
       ·农杆菌的培养第47-48页
       ·潮霉素(Hn)有效筛选浓度的试验第48页
       ·愈伤组织生理状态与农杆菌侵染第48页
       ·农杆菌处理菌液浓度与其侵染第48页
       ·共培养温度与农杆菌侵染第48页
       ·不同预培养和共培养培养基与农杆菌侵染第48-49页
   ·转化植物的分子检测第49-52页
     ·植物DNA抽提第49-50页
       ·SDS小量法抽提植物总DNA第49页
       ·CTAB法大量抽提植物总DNA第49-50页
     ·转化植株的PCR分析第50-51页
     ·转基因植株的RT-PCR分析第51-52页
 2 结果第52-57页
   ·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第52-53页
   ·最佳潮霉素处理浓度的选择第53页
   ·最适农杆菌处理菌液浓度的选择第53-54页
   ·转化植物的分子检测第54-57页
     ·转化植株的DNA抽提第54页
     ·转基因植株的PCR鉴定第54页
     ·转基因植株的RT-PCR分析第54-57页
参考文献第57-70页
在读期间发表和即将发表的论文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T89S52的多软串口通信系统
下一篇:新霉素人工抗原的构建、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