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霉素人工抗原的构建、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论文 | 第15-62页 |
第一章 新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和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5-3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材料 | 第15-16页 |
·试剂 | 第15-16页 |
·主要仪器 | 第16页 |
·方法 | 第16-17页 |
·人工抗原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16页 |
·人工抗原合成方法的条件优化 | 第16页 |
·BSA-NEO人工抗原的合成 | 第16页 |
·新霉素与载体蛋白BSA偶联比率的估算 | 第16页 |
·KLH-NEO人工抗原的合成 | 第16页 |
·新霉素与载体蛋白KLH偶联比率的估算 | 第16-17页 |
·新霉素人工抗原稳定性测定 | 第17页 |
·透析袋处理 | 第17页 |
·透析 | 第17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7-27页 |
·新霉素人工抗原红外光谱分析法 | 第17-20页 |
·新霉素人工抗原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初步建立 | 第17-19页 |
·对照实验 | 第19-20页 |
·偶联条件优化 | 第20-23页 |
·温度 | 第20-21页 |
·偶联剂浓度 | 第21-23页 |
·新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 | 第23-25页 |
·BSA-NEO人工抗原 | 第23页 |
·KLH-NEO人工抗原 | 第23-25页 |
·新霉素人工抗原稳定性 | 第25-27页 |
3.讨论 | 第27-33页 |
·人工抗原红外光谱分析法 | 第27页 |
·偶联方法的选择 | 第27-28页 |
·新霉素与载体蛋白偶联比率的估算 | 第28-31页 |
·新霉素与蛋白质偶联比率的控制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新霉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 第33-4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材料 | 第33-35页 |
·试剂 | 第33-35页 |
·仪器 | 第35页 |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38页 |
·实验动物的选取 | 第35页 |
·免疫途径 | 第35-36页 |
·免疫方法 | 第36页 |
·抗血清制备 | 第36页 |
·免疫双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 | 第36-37页 |
·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 | 第37-38页 |
·抗血清稳定性测试 | 第3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免疫双扩散法测定效价 | 第38-40页 |
·ELISA法测定效价 | 第40-44页 |
·BSA-NEO抗血清效价 | 第40-42页 |
·KLH-NEO抗血清效价 | 第42-44页 |
·抗血清稳定性 | 第44页 |
3.讨论 | 第44-46页 |
·包被抗原的选择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新霉素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 第46-60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46-49页 |
·材料 | 第46页 |
·试剂 | 第46页 |
·仪器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49页 |
·直接竞争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6-47页 |
·直接竞争ELISA法建立新霉素标准曲线 | 第47页 |
·间接竞争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7-48页 |
·间接竞争ELISA法建立新霉素标准曲线 | 第48-49页 |
·交叉反应率测定 | 第49页 |
·回收率测定 | 第4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直接竞争ELISA法 | 第49页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9-51页 |
·新霉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1-52页 |
·间接竞争ELISA法 | 第52-56页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2-54页 |
·新霉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4-55页 |
·新霉素多克隆抗体和其它抗生素的交叉反应率 | 第55-56页 |
·回收率 | 第56页 |
3.讨论 | 第56-60页 |
·两种竞争ELISA法的比较 | 第56页 |
·交叉反应率 | 第56-57页 |
·新霉素间接竞争ELISA法的进一步研究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综述 | 第6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