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AT89S52的多软串口通信系统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1页
   ·课题背景第7-8页
   ·单片机应用范围及问题的产生第8-10页
   ·本文的工作和论文的组织结构安排第10-11页
     ·本文的工作及创新第10页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0-11页
第二章 基于 AT89S52 的多软串口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第11-22页
   ·扩展串口的常用方法第11-13页
     ·采用专用芯片第11页
     ·分时共用第11-12页
     ·软件模拟法第12-13页
   ·软串口系统的体系结构第13-14页
   ·单片机 AT89S52 介绍第14-21页
     ·存储器第15-16页
     ·定时器/计数器第16-17页
     ·串口第17-18页
     ·中断系统第18-21页
   ·编程语言和编程环境的介绍第21-22页
第三章 基于 AT89S52 的多软串口通信系统的实现第22-43页
   ·串口扩展部件 AT89S52 上的程序模块划分第22-23页
   ·一路全双工软串口的实现第23-34页
     ·扩展软串口的原理第23-24页
     ·缓冲区的设置和管理第24-26页
     ·变量和标志位的设置第26-28页
     ·软串口的波特率设置第28-29页
     ·一路全双工软串口的实现第29-34页
   ·两路全双工软串口的实现第34-35页
   ·多软串口通信系统的实现第35-43页
     ·通信协议的引入第36-37页
     ·AT89S52 主程序的实现第37页
     ·串口中断子程序的实现第37-40页
     ·外部中断0 中断子程序的实现第40-42页
     ·外部中断1 中断子程序的实现第42-43页
第四章 系统的进一步讨论和改进第43-51页
   ·对本通信系统的评价第43-45页
   ·上位机与 AT89S52 之间的电平转换电路第45-46页
   ·全双工软串口的可扩展数与最高波特率第46-49页
   ·本通信系统改进和移植时要考虑的问题第49-51页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矿热炉电极把持器的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燕麦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披碱草再生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