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参数测定的仪器及技术论文

中置式汽车底盘电力测功机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汽车底盘测功机的介绍第9-10页
  1-1-1 汽车底盘测功机的概述第9页
  1-1-2 汽车底盘测功机的基本结构第9-10页
  1-1-3 汽车底盘测功机的分类第10页
 §1-2 汽车底盘测功机的发展概况第10-12页
  1-2-1 国外发展概况第10-11页
  1-2-2 国内发展概况第11-12页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13页
第二章 汽车底盘电力测功机的原理分析第13-20页
 §2-1 汽车底盘电力测功机的基本原理第13-15页
  2-1-1 汽车底盘电力测功机结构和原理分析第13-14页
  2-1-2 交流异步电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第14-15页
 §2-2 汽车底盘电力测功机力学分析第15-16页
 §2-3 汽车底盘测功机传感器分析第16-17页
  2-3-1 传感器介绍第16页
  2-3-2 力传感器选型第16页
  2-3-3 速度编码器选型第16-17页
 §2-4 汽车底盘电力测功机的道路模拟原理第17-19页
  2-4-1 汽车道路行驶阻力分析第17-18页
  2-4-2 汽车在底盘测功机上的阻力分析第18-19页
  2-4-3 汽车在路面上与滚筒表面上的等效分析第19页
 §2-5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三章 汽车底盘电力测功机的结构设计第20-31页
 §3-1 汽车底盘电力测功机的结构设计准则第20页
 §3-2 底盘电力测功机的整体结构选择第20-21页
 §3-3 底盘测功机的主要参数选择第21-23页
 §3-4 底盘电力测功机主要构件的设计第23-28页
  3-4-1 滚筒装置第23-24页
  3-4-2 交流电机的设计第24-25页
  3-4-3 制动装置第25-26页
  3-4-4 对中举升机构设计第26页
  3-4-5 连续驱动机构第26-28页
 §3-5 中置式底盘电力测功机总体结构设计第28-30页
  3-5-1 中置式底盘电力测功机二维图设计第28-29页
  3-5-2 中置式底盘电力测功机三维示意图第29-30页
 §3-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汽车底盘电力测功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第31-45页
 §4-1 控制系统第31-32页
  4-1-1 控制系统介绍第31页
  4-1-2 底盘测功机的控制要求第31-32页
 §4-2 现场总线第32-33页
  4-2-1 现场总线介绍第32页
  4-2-2 PROFIBUS 介绍第32-33页
  4-2-3 CAN 总线介绍第33页
 §4-3 底盘测功机控制系统原理分析第33-35页
  4-3-1 硬件组成及特点第33-34页
  4-3-2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第34-35页
 §4-4 数据采集和处理第35-38页
  4-4-1 速度和加速度信号第35-36页
  4-4-2 速度信号测试硬件电路第36-37页
  4-4-3 力传感器信号采集第37-38页
 §4-5 控制方法设计第38-42页
  4-5-1 变频器介绍第38页
  4-5-2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第38-41页
  4-5-3 变频器调速系统第41-42页
 §4-6 通讯部分硬件设计第42-43页
  4-6-1 计算机的通讯第42页
  4-6-2 司机助的通信第42-43页
 §4-7 系统抗干扰设计第43-44页
 §4-8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汽车底盘电力测功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第45-55页
 §5-1 系统总体软件设计第45-46页
 §5-2 PID 控制设计第46-49页
  5-2-1 PID 控制介绍第46-47页
  5-2-2 电机 PID 数字实现第47-49页
 §5-3 通信软件设计第49-50页
 §5-4 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第50-54页
  5-4-1 系统标定模块第50-51页
  5-4-2 热机试验模块第51-52页
  5-4-3 车辆参数模块第52-53页
  5-4-4 道路模拟模块第53-54页
 §5-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系统标定及验证第55-68页
 §6-1 系统标定第55-64页
  6-1-1 力传感器的标定第55-56页
  6-1-2 速度传感器的标定第56-58页
  6-1-3 滚筒惯量的标定第58-61页
  6-1-4 寄生摩擦标定第61-63页
  6-1-5 滑行试验标定第63-64页
 §6-2 试验验证第64-67页
  6-2-1 试验场滑行试验第64-66页
  6-2-2 测功机上对比滑行试验 .第66-67页
 §6-3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七章 结论第68-70页
 §7-1 总结第68页
 §7-2 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底盘电力测功机标定方法
下一篇:基于UG的汽车钣金模具设计及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