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4页 |
第一节 研究回顾与检视:问题的提出 | 第13-18页 |
·研究回顾 | 第13-16页 |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的任务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 第18-26页 |
·社会福利 | 第18-20页 |
·社会转型 | 第20-21页 |
·社会政策的四维视角 | 第21-2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26-30页 |
·文献与文献方法 | 第26-27页 |
·描述比较研究 | 第27-28页 |
·价值和价值分析 | 第28-2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30-34页 |
·文章的结构 | 第30页 |
·文章的主要内容 | 第30-34页 |
第二章 社会政策的规范转型 | 第34-46页 |
第一节 社会政策规范中的法治导向 | 第34-38页 |
·政策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 第34-35页 |
·社会政策领域中政策规范排斥法律规范 | 第35-36页 |
·社会政策规范中的法治导向 | 第36-38页 |
第二节 社会政策规范中权力本位的松动:权力与权利趋于平衡 | 第38-42页 |
·社会政策中的权力本位 | 第38-41页 |
·社会政策中权利本位的方向日益清晰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权利实现的程序保障 | 第42-45页 |
·程序公正的优先性 | 第42-43页 |
·社会政策中程序规范的价值 | 第43-44页 |
·社会福利的程序保障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社会政策的价值转型 | 第46-62页 |
第一节 元价值观念:公私观和义利观 | 第46-49页 |
·公私义利之辩 | 第46-47页 |
·崇公抑私和大公无私 | 第47-48页 |
·公私兼顾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基本价值观念:集体观和公平观 | 第49-56页 |
·虚幻的集体主义 | 第49-51页 |
·真实的集体主义 | 第51-52页 |
·平均主义公平观 | 第52-54页 |
·公正的公平观 | 第54-56页 |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 | 第56-60页 |
·差别性的家长主义 | 第56-57页 |
·差别性的剩余主义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社会政策的制度转型:从国家化到社会化 | 第62-82页 |
第一节 从劳动保险到社会保险 | 第62-68页 |
·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调整 | 第62-63页 |
·劳动保险制度的改革 | 第63-64页 |
·对单位保障的再评价 | 第64-68页 |
第二节 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型 | 第68-74页 |
·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 | 第68-69页 |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 | 第69-70页 |
·社会救助制度需要继续完善 | 第70-74页 |
第三节 就业制度:从统包统配到市场就业 | 第74-80页 |
·统包统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第74-75页 |
·统包统配制度的改革 | 第75-76页 |
·就业市场化和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 第76-78页 |
·就业政策的转变:城乡统筹就业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农村社会福利的制度转型 | 第82-101页 |
第一节 互助合作福利 | 第82-84页 |
第二节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福利 | 第84-91页 |
·集体福利的发展历程 | 第84-87页 |
·集体福利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87-91页 |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化福利 | 第91-94页 |
·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型:从“五保”到“低保” | 第91-92页 |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 | 第92-93页 |
·合作医疗制度面临转型 | 第93-94页 |
第四节 农村社会福利的政策选择 | 第94-100页 |
·机会与约束: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 | 第94-96页 |
·政府的福利角色 | 第96-97页 |
·进一步解放农民 | 第97-98页 |
·增强农民的组织能力 | 第98-99页 |
·构建积极的家庭政策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社会政策行动体系的转型 | 第101-127页 |
第一节 决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 | 第101-107页 |
·计划经济时代的利益表达 | 第101-104页 |
·社会分化与利益表达 | 第104-105页 |
·利益表达渠道的多元化及其不足 | 第105-107页 |
第二节 社会福利行政的法治化 | 第107-112页 |
·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 | 第107-108页 |
·社会福利行政的法治化 | 第108-110页 |
·社会福利行政中的正当程序 | 第110-112页 |
第三节 社会福利的司法保护 | 第112-116页 |
·司法的社会福利功能 | 第112-115页 |
·我国司法机关对社会政策的介入 | 第115-116页 |
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 第116-121页 |
·福利的市场化与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 第116-118页 |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福利角色 | 第118-121页 |
第五节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 第121-125页 |
·社会工作的福利本质 | 第121页 |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 第121-125页 |
·社会工作的发展 | 第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七章 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的理论解释 | 第127-147页 |
第一节 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 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 | 第130-135页 |
第三节 治国方略和执政理念 | 第135-137页 |
第四节 儒家文化传统 | 第137-141页 |
第五节 权威政治 | 第141-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八章 中国社会政策的基本问题 | 第147-166页 |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基本问题 | 第147-150页 |
·社会政策模式研究及其缺陷 | 第147-148页 |
·社会利益格局与社会政策基本问题 | 第148-150页 |
第二节 农民的社会保护问题 | 第150-156页 |
·农民的劣势地位 | 第150-152页 |
·农民的社会保护严重不足 | 第152-156页 |
第三节 劳工的社会保护问题 | 第156-160页 |
·劳工问题的出现 | 第156-158页 |
·劳工权益受损的原因 | 第158-160页 |
第四节 中国社会政策的基本问题及相关理论问题 | 第160-165页 |
·中国社会政策的基本问题 | 第160-161页 |
·对历史不正义的补偿 | 第161-162页 |
·全球化过程中劳工的社会保护 | 第162-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165-166页 |
第九章 构建中国的发展型社会政策 | 第166-185页 |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 | 第166-175页 |
·以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福利 | 第166-168页 |
·发展型社会政策 | 第168-175页 |
第二节 构建中国的发展型社会政策 | 第175-185页 |
·中国社会政策的新转向 | 第175-177页 |
·构建中国的发展型社会政策 | 第177-185页 |
结论 | 第185-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00页 |
一、中文著作和论文 | 第188-194页 |
二、中文译著 | 第194-195页 |
三、英文著作和论文 | 第195-197页 |
四、网络资源 | 第197-198页 |
五、法律法规和政策文献 | 第198-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