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8页 |
1 绪论 | 第18-3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20-26页 |
·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1-26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范围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8-30页 |
·创新点一 | 第28页 |
·创新点二 | 第28-29页 |
·创新点三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 第30-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研究结构与流程 | 第31-3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4-76页 |
·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相关研究 | 第34-58页 |
·社会资本的定义与分析层面 | 第35-37页 |
·社会资本在知识获取和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第37-39页 |
·社会资本影响知识获取与创新的研究分析 | 第39-51页 |
·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经验研究总结 | 第51-58页 |
·本节小结 | 第58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58-69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内涵 | 第58-60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 第60-61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研究总结 | 第61-68页 |
·本节小结 | 第68-69页 |
·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69-75页 |
·知识获取的相关研究 | 第69-71页 |
·产品创新绩效的内涵与测量的研究 | 第71-74页 |
·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研究 | 第74-75页 |
·文献综述小结及启示 | 第75-76页 |
3 理论拓展、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 第76-96页 |
·过去研究的进展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76页 |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76-78页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出发点 | 第78-83页 |
·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质量 | 第78-80页 |
·企业与客户间的社会性互动 | 第80-81页 |
·企业与客户间的认知 | 第81-83页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83-92页 |
·关系质量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 第84-87页 |
·社会性互动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 第87-88页 |
·认知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 第88-90页 |
·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 第90-91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及假设 | 第91-92页 |
·假设总结与模型构建 | 第92-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4 变量定义、测量与小样本测试 | 第96-122页 |
·问卷设计原则与过程 | 第96-98页 |
·变量定义与测量 | 第98-110页 |
·企业与客户间关系质量的定义与测量 | 第99-102页 |
·企业与客户间社会性互动的定义与测量 | 第102-104页 |
·企业与客户间认知的定义与测量 | 第104-106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定义与测量 | 第106-107页 |
·企业知识获取的定义与测量 | 第107-108页 |
·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定义与测量 | 第108-109页 |
·控制变量的测量 | 第109-110页 |
·小样本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第110-121页 |
·小样本数据的收集和描述 | 第110页 |
·小样本检验的程序与标准 | 第110-112页 |
·小样本量表的检验 | 第112-117页 |
·小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117-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5 大样本调查与数据质量评估 | 第122-152页 |
·数据收集与描述 | 第122-127页 |
·数据收集 | 第122-124页 |
·样本描述 | 第124-127页 |
·数据描述 | 第127页 |
·结构方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简述 | 第127-132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步骤 | 第128-129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评估指标 | 第129-132页 |
·调查方法的偏差分析 | 第132页 |
·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32-144页 |
·企业与客户间关系质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32-135页 |
·企业与客户间社会性互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35-137页 |
·企业与客户间认知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37-140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40-141页 |
·企业知识获取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41-143页 |
·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43-144页 |
·所有变量的整体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44-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6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152-182页 |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 第152-155页 |
·中介变量的验证 | 第155-157页 |
·结构方程建模分析步骤 | 第157-159页 |
·基于结构方程的假设检验 | 第159-165页 |
·理论模型检验 | 第159-161页 |
·模型比较 | 第161-165页 |
·二阶因子整体模型的检验 | 第165-171页 |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65-168页 |
·二阶因子整体模型的检验 | 第168-169页 |
·假设检验与初步结论 | 第169-171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调节作用的模型与假设检验 | 第171-179页 |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高低的聚类 | 第171-173页 |
·高低知识吸收能力的模型检验 | 第173-175页 |
·高低组模型之间路径系数的差异比较 | 第175-177页 |
·高低知识吸收能力组别的假设检验分析 | 第177-179页 |
·假设检验总结 | 第179-182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82-190页 |
·研究结论及其与前人研究的比较 | 第182-186页 |
·结论一 | 第182-184页 |
·结论二 | 第184页 |
·结论三 | 第184-185页 |
·结论四 | 第185页 |
·结论五 | 第185-186页 |
·本研究对企业的实务建议 | 第186-188页 |
·关注并提高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质量 | 第186页 |
·强化与客户之间的互动 | 第186-187页 |
·克服组织距离的不利影响并减少往来过程中的冲突 | 第187页 |
·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 第187-188页 |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 第188-190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188页 |
·后续研究建议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12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212-216页 |
附录2: 小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216-220页 |
附录3: 大样本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220-224页 |
附录4: 调查方法的偏差分析 | 第224-230页 |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230-232页 |
致谢 | 第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