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

公司与其管理者利益冲突及法律规制研究

论文提要第1-7页
Brief of the Thesis第7-8页
引言第8-11页
 1、主题和研究范围第8页
 2、研究的意义第8-9页
 3、研究方法第9页
 4、利用的资料第9-11页
第一章 公司与其管理者利益冲突的研究第11-37页
 第一节 利益冲突的主体、内容和不正当性第11-21页
  一、本文研究的利益冲突的主体第11-14页
   1、公司第11页
   2、公司的管理者第11-14页
  二、本文研究的利益冲突的内容第14-19页
   1、与公司有关的利益冲突第14-16页
   2、对公司与其管理者利益冲突的广义理解第16页
   3、本文所研究的传统利益冲突第16-19页
  三、利益冲突不正当性的分析第19-21页
   1、欺诈的不正当性第19-20页
   2、不公平自我交易的不正当性第20-21页
 第二节 利益冲突的根源和消除第21-28页
  一、利益冲突的根源第21-22页
  二、对利益冲突根源的深入研究第22-25页
   1、公司中的代理关系第23-24页
   2、公司中的不完备契约第24-25页
  三、消除利益冲突的可能性第25-27页
   1、消除利益冲突的可能途径第25-26页
   2、完全消除利益冲突的不可行性第26-27页
  四、缓解利益冲突的途径第27-28页
 第三节 我国利益冲突的特殊情况第28-37页
  一、“内部人控制”问题第28-30页
  二、“内部人控制”问题中的代理成本分析第30-32页
   1、国有企业中的“委托人”与“代理人”第30-31页
   2、国有企业管理者的代理成本问题更为严重第31页
   3、国家面临的第二重代理成本问题第31-32页
  三、国企改革没有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第32-34页
   1. 经理承包责任制造成了“内部人控制”问题第32-33页
   2. 国有股份化改革不能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第33-34页
  四、解决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出路第34-37页
   1、明晰产权的途径第34-35页
   2、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第35-37页
第二章 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的理论研究第37-83页
 第一节 传统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第37-59页
  一、管理者基于信义理论的忠实义务第37-45页
   1、被信任者、授信者与信义关系第38-41页
   2、信义关系进入公司法的过程第41-45页
  二、管理者基于委任理论的忠实义务第45-48页
   1、德国法中的“托管”概念第45-46页
   2、日本公司法与台湾地区公司法中的“委任”关系第46-48页
  三、对于法律规制传统理论的深入思考第48-59页
   1、法律赋予管理者忠实义务的理由第48-57页
   2、公司与其管理者关系的核心特征和最大危险第57-59页
 第二节 对法律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第59-67页
  一、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契约关系第59-62页
   1、公司的契约性质第60-61页
   2、公司契约性质理论的规范性结构第61-62页
  二、公司中的利益冲突与忠实义务制度的作用第62-66页
   1、公司中利益冲突的特殊性第63-64页
   2、忠实义务制度的作用第64-66页
  三、公司法的契约性质第66-67页
   1、公司法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第66页
   2、为什么要采用法律的形式第66-67页
 第三节 传统法律规制理论与法律经济学理论的比较分析第67-83页
  一、两种理论的差异第67-72页
   1、传统法律规制理论与法律经济学理论的差异第67-68页
   2、法律关系定性差异的具体表现第68-72页
  二、法律经济学理论的不足第72-77页
   1、“契约关系”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第72-75页
   2、“契约关系”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公司法的内容第75-77页
  三、法律经济学理论的意义第77-79页
   1、法律经济学理论对于效率的强调第77-78页
   2、研究法律经济学理论应当注意的问题第78-79页
  四、用法律规制利益冲突的必要性分析第79-83页
   1、寻找没有利益冲突的管理者第80页
   2、给管理者以回报第80-81页
   3、对管理者施加控制第81页
   4、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第81-83页
第三章 规制利益冲突的立法实践研究第83-119页
 第一节 规制自我交易的立法实践第83-96页
  一、英美法系公司法规制自我交易的立法实践第83-93页
   1、自我交易的含义第83-86页
   2、法律规则的变化第86-88页
   3、重大事实的披露——改变依赖地位第88-90页
   4、公司决策者的授权/追认——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第90-92页
   5、公平性——实质的标准第92-93页
  二、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公司法规制自我交易的立法实践第93-96页
   1、德国法对于公司贷款的规制第93页
   2、台湾监察人代表公司交易的制度第93-95页
   3、日本公司法的独特规定第95-96页
 第二节 规制管理者薪酬的立法实践第96-104页
  一、英美法系国家公司法规制管理者薪酬的立法实践第96-103页
   1、公司决策者的批准第96-99页
   2、管理者薪酬的合理性第99-103页
  二、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公司法规制管理者薪酬的立法实践第103-104页
   1、德国法中的薪酬规则第103页
   2、台湾地区公司法中的薪酬规则第103-104页
   3、日本法中的薪酬规则第104页
 第三节 规制公司机会的立法实践第104-112页
  一、英美法系国家公司法规制公司机会的立法实践第105-111页
   1、公司机会的判断标准第105-109页
   2、管理者利用公司机会的条件第109-111页
  二、大陆法系国家公司法规制公司机会的立法实践第111-112页
   1、构成竞业的行为第111页
   2、对于竞业行为的规范第111-112页
   3、给与公司的救济第112页
 第四节 公司管理者忠实义务制度的价值取向第112-119页
  一、排他性利益原则第113-115页
   1、排他性利益原则与预防性的禁止措施第113页
   2、过度禁止与排他性原则的缓解措施第113-115页
  二、预防性禁止措施与缓解措施之间的平衡第115-116页
  三、公司管理者忠实义务制度的启示第116-119页
   1、基本价值取向第116-117页
   2、程序规则与实体规则第117页
   3、忠实义务的内容第117-118页
   4、公平与效率第118-119页
第四章 对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的几点思考第119-151页
 第一节 两大法系不同理论与实践的成因探索第119-139页
  一、不同的理论基础与立法实践第119-121页
   1、公司法规制利益冲突的不同理论基础第119-120页
   2、公司法规制利益冲突的不同立法实践第120-121页
  二、公司结构对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的影响第121-129页
   1、股权结构的比较研究第121-124页
   2、管理权结构的比较研究第124-128页
   3、公司结构对公司法规制利益冲突的影响第128-129页
  三、法律基础理论对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的影响第129-134页
   1、英美法系的信托制度第129-131页
   2、大陆法系的委任和托管制度第131-132页
   3、所有权制度的影响第132-134页
  四、意识形态结构对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的影响第134-139页
   1、两种世界观及其对应的法律方法第135-137页
   2、利益冲突的规制方法与世界观的选择第137-139页
 第二节 关于我国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的思考第139-151页
  一、影响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第139-143页
   1、我国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与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第140页
   2、我国公司的管理结构与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第140-142页
   3、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第142-143页
  二、我国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的情况第143-146页
   1、我国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第143-145页
   2、我国利益冲突法律规制的立法实践第145-146页
  三、新《公司法》利益冲突规制中存在的问题第146-151页
   1、缺乏对于忠实义务的原则性规定第147页
   2、未对公平给以足够的关注第147-149页
   3、对利益冲突行为的效力界定不明第149-151页
结束语第15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4页
后记第164-165页
中文详细摘要第165-168页
英文详细摘要第168-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层状α-Ni(OH)2和镍铝水滑石的光敏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