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0页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材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析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的历史梳理 | 第10-13页 |
一、清末至五四时期(1905至1919年) | 第10页 |
二、五四时期至"新学制"时期(1919至1922年) | 第10-11页 |
三、国民党执政至抗日战争时期(1927至1949年) | 第11页 |
四、新中国成立至过渡时期(1949至1958年) | 第11页 |
五、"大跃进"至60年代初调整时期(1958至1965年) | 第11-12页 |
六、"文革"时期(1966至1976年) | 第12页 |
七、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90年代末 | 第12页 |
八、21世纪初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新课程下新教材的价值体现和特点 | 第13-15页 |
一、以生为本,关注个体经验,蕴涵生活气息,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 第13-14页 |
二、文化内涵深厚,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和时代特征 | 第14页 |
三、注重弹性开放性的保留,鼓励自主探究式学习,尊重教师的创造性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 第15-20页 |
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指向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北师大版教材编者的语文观 | 第16-20页 |
一、孙绍振 | 第16-18页 |
二、潘新和 | 第18-19页 |
三、赖瑞云 | 第19页 |
四、陈日亮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反思 | 第20-32页 |
第一节 整体观照其体例形式的特点 | 第20-24页 |
一、平易近人、随"册"而动的编者语 | 第21-22页 |
二、人文专题组元,名称美感突出 | 第22-23页 |
三、三大模块并举,优化整合 | 第23-24页 |
四、"语文趣谈"、书后附录创新有物 | 第24页 |
第二节 深入剖析各系统的编写特点 | 第24-30页 |
一、选文系统 | 第24-27页 |
二、助读系统 | 第27-29页 |
三、作业系统 | 第29-30页 |
四、综合实践系统 | 第30页 |
第三节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反思 | 第30-32页 |
一、何为"人文性"? | 第31-32页 |
二、是按语文知识组元? 还是按人文主题组元? | 第32页 |
第四章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反馈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北师大版教材的使用反馈研究综述 | 第32-3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3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四、文献资料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北师大版教材的使用反馈情况 | 第35-39页 |
一、研究者言 | 第35-36页 |
二、一线教师言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