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第2章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的基本理论 | 第17-28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的内涵 | 第17-18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的定义 | 第17-18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的特征 | 第18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的内涵 | 第18-20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定义 | 第18-19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理论 | 第20-28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理论 | 第20-24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预警理论 | 第24-28页 |
第3章 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 第28-35页 |
·研究方法选择 | 第28页 |
·生态足迹介绍 | 第28-31页 |
·生态足迹的生物(态)生产性土地分类及均衡化处理 | 第29-30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30页 |
·生态足迹对于生态安全的衡量 | 第30-31页 |
·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2页 |
·构建原则 | 第31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32页 |
·生态足迹评价模型 | 第32-35页 |
·生态足迹的测算模型 | 第32-33页 |
·生态承载力测算模型 | 第33-34页 |
·生态不安全度测算模型 | 第34-35页 |
第4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预警 | 第35-44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预警的相关概念、原则与功能 | 第35-36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预警的层次 | 第35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预警的警度、警限 | 第35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预警的基本原则 | 第35-36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预警的功能 | 第36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预警方法选择 | 第36-37页 |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 第37-42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 | 第37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 | 第37-40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 | 第40-41页 |
·BP神经网络 | 第41-42页 |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预警流程及结果表达 | 第42-44页 |
·预警流程 | 第42页 |
·预警结果表达 | 第42-44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池州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 | 第44-7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4-46页 |
·自然条件 | 第44-45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5-46页 |
·池州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 第46-52页 |
·生态敏感性影响因子 | 第47-48页 |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池州市生态安全评价 | 第52-64页 |
·池州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选择 | 第52-53页 |
·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 | 第53页 |
·池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 | 第53-54页 |
·池州市生态足迹汇总及生态不安全指数 | 第54-55页 |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64页 |
·池州市生态安全预警 | 第64-72页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64-65页 |
·人工神经网络训练 | 第65-67页 |
·池州市生态安全指标预测 | 第67页 |
·池州市生态安全预警分析 | 第67-72页 |
·池州市生态安全对策分析 | 第72-75页 |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 第72页 |
·加强对现有资源的保护 | 第72-73页 |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 第73页 |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理性消费方式 | 第73-74页 |
·分区保护 | 第74-75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5-78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