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制造工艺论文--航空发动机制造论文

叶片数字化检测中的模型配准技术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应用背景分析第10-11页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15-18页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轮廓控制点的选取与优化研究第19-36页
   ·引言第19-21页
   ·轮廓控制点提取综述第21-22页
   ·轮廓控制点提取方案第22-23页
   ·轮廓控制点的均匀选取法第23页
   ·轮廓控制点的多边形逼近法第23-24页
   ·轮廓控制点的二次提取法第24-30页
     ·轮廓数据点排序算法第25页
     ·轮廓数据点的离散曲率第25-26页
     ·粗提取算法第26-28页
     ·精提取算法第28-30页
   ·轮廓控制点生成实例第30-35页
     ·几种方法结果对比第30-33页
     ·轮廓控制点的有效性评估第33-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模型的配准定位研究第36-68页
   ·引言第36-38页
   ·配准研究现状第38-41页
     ·配准概述第38-39页
     ·常用配准算法分析第39-41页
   ·实现方案第41-42页
   ·初始配准算法第42-46页
     ·CT数据与CAD模型间的初始配准第43-45页
     ·CMM数据与CAD模型间的初始配准第45-46页
     ·初始配准结果显示第46页
   ·基于约束区域的配准算法第46-64页
     ·坏点预处理第47页
     ·约束区域定义第47-48页
     ·模型配准问题的数学模型第48-53页
     ·算法原理第53-54页
     ·算法步骤第54-57页
     ·确定性分析第57-61页
     ·不同算法结果对比第61-62页
     ·实验结果第62-64页
   ·配准算法在二维上的应用第64-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最优配准过程中的加速算法研究第68-88页
   ·引言第68页
   ·加速算法概述第68-69页
   ·加速方案第69页
   ·改进的迭代方向加速算法第69-75页
     ·实现过程第70-72页
     ·结果比较第72-75页
   ·线性八叉树加速研究第75-87页
     ·线性八叉树剖分技术第76-77页
     ·空间点与线性八叉树节点的对应关系第77页
     ·线性八叉树邻域节点的快速查找规则第77-80页
     ·空间点到STL模型的距离及投影点第80-86页
     ·实验结果第86-87页
   ·加速算法结果对比第87页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匹配算法的分析评估第88-96页
   ·引言第88页
   ·匹配偏差模型第88-92页
     ·实现过程第90页
     ·体视化结果第90-91页
     ·统计结果信息第91-92页
   ·配准精度指标第92-93页
   ·原始点集对配准精度的影响因素第93-95页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模型配准后的应用研究第96-110页
   ·引言第96-97页
   ·空间变换第97-98页
   ·数据拼合第98-100页
   ·剖切图像生成技术第100-103页
     ·剖切平面与CT切片序列求交第101页
     ·空间剖切平面映射到二维图像平面第101-102页
     ·空间剖切平面图像的灰度值第102页
     ·剖切图像实例第102-103页
   ·感兴趣区域的提取技术第103-104页
   ·尺寸测量第104-105页
   ·信息分析第105-108页
     ·区域分析第106页
     ·曲率分析第106-108页
   ·距离分布第108-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七章 模型配准及分析测量软件系统第110-117页
   ·引言第110页
   ·软件系统的框架结构第110-114页
     ·系统总体介绍第110-112页
     ·功能模块划分第112-114页
     ·结构设计第114页
   ·相关界面第114-116页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八章 结束语第117-120页
   ·论文工作总结第117-118页
   ·论文创新性成果第118页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主要成绩第127-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附录 英文缩略语第131-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永安火电厂成本管理研究
下一篇: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