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抢劫罪既遂标准研究现状之解读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关于抢劫罪既遂标准的理论聚讼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理论原型角度的解读 | 第12-19页 |
一、定位偏差与结论的不切实际:对观点二的评价 | 第12-13页 |
二、路径难题与结论的片面:对观点三的评论 | 第13-14页 |
三、带有时代印记的阶段性成果:对观点四的评论 | 第14-15页 |
四、根基不牢的学说:对观点五、观点六的评价 | 第15-18页 |
五、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观点:既遂标准的劫财说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本章之总结 | 第19页 |
一、对现有研究的再批判 | 第19页 |
二、本章的总结 | 第19页 |
第二章 犯罪既遂标准再论证 | 第19-23页 |
第一节 关于犯罪既遂标准研究的反思 | 第19-22页 |
第二节 犯罪既遂标准:实质的构成要件齐备说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一元、二元抑或多元既遂标准之考察 | 第23-39页 |
第一节 基本形态抢劫罪的既遂标准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加重构成抢劫罪的既遂标准 | 第26-36页 |
一、入户抢劫的情形 | 第27-28页 |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情形 | 第28页 |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情形 | 第28-29页 |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情形 | 第29-31页 |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情形 | 第31-34页 |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情形 | 第34-35页 |
七、持枪抢劫的情形 | 第35页 |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情形 | 第35-36页 |
九、小结 | 第36页 |
第三节 转化型抢劫罪和携带凶器抢夺型抢劫罪的既遂标准 | 第36-39页 |
一、转化型抢劫罪的既遂标准 | 第36-38页 |
二、携带凶器抢夺型抢劫罪的既遂标准 | 第38-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