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权制度的理性思考
| 序言 | 第1-11页 |
| 一、居住权的历史沿革 | 第11-19页 |
| (一) 罗马法时期的居住权 | 第11-12页 |
| (二) 大陆法系的居住权 | 第12-14页 |
| 1. 法国法 | 第12-13页 |
| 2. 德国法 | 第13-14页 |
| 3. 其他欧陆国家的立法 | 第14页 |
| (三) 普通法系的居住权 | 第14-16页 |
| 1. 英国判例 | 第14-15页 |
| 2. 美国判例 | 第15-16页 |
| (四)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6-19页 |
| 1.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现状 | 第16页 |
| 2. 东亚国家和地区是否排斥居住权制度 | 第16-19页 |
| 二、居住权的概念与法律特性 | 第19-25页 |
| (一) 居住权的概念 | 第19-20页 |
| 1. 传统大陆法系居住权的概念 | 第19页 |
| 2. 学术界对居住权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3. 本文对居住权的概念界定 | 第20页 |
| (二) 居住权的法律特征 | 第20-22页 |
| (三) 居住权与相关权利的关系 | 第22-25页 |
| 1. 居住权与租赁权、使用权 | 第22-24页 |
| 2. 居住权与典权 | 第24-25页 |
| 3. 居住权与所有权 | 第25页 |
| 三、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5-34页 |
| (一) 设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25-32页 |
| (二) 设立居住权制度的可行性 | 第32-34页 |
| 四、我国居住权的制度构建 | 第34-48页 |
| (一) 居住权的立法体例 | 第34-36页 |
| 1. 国外的立法体例 | 第34-35页 |
| 2. 我国居住权的立法体例选择 | 第35-36页 |
| (二) 居住权的设定 | 第36-40页 |
| 1. 意定居住权 | 第37-38页 |
| 2. 法定居住权 | 第38-39页 |
| 3. 裁定居住权 | 第39-40页 |
| (三) 居住权的消灭 | 第40-43页 |
| 1. 居住权消灭的原因 | 第40-42页 |
| 2. 居住权消灭的法律后果 | 第42-43页 |
| (四) 居住权的效力 | 第43-48页 |
| 1. 居住权的主体 | 第43页 |
| 2. 居住权的客体 | 第43-44页 |
| 3. 居住权的内容 | 第44-47页 |
| 4. 居住权的法律保护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